談到「小兒成長」,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醫附醫兒童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愛群成長診所院長楊晨。她專精於兒童遺傳學,具有從源頭看孩子健康成長的能力。
談到「婦幼營養」,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副院長謝榮鴻,他從粒線體的研究回到營養層面,試圖打造讓孩子更健康成長的環境。
而這兩位專家共同看到台灣孩子面臨的健康狀況,決心攜手合作,由 Heho 親子打造最完整的「羊醫師與蟹教授」專題,帶爸媽們快速進入兒童健康成長的世界!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台灣孩子的健康不能等!
Q:兩位是什麼契機下認識的?
楊 A:很早以前就認識了,比較熟起來是因為謝教授的女兒來看我的門診,後來也把診間的小朋友轉介給他門下的營養師做飲食營養的分析。
謝:認識非常早,在學生時代就認識了。後來會有聯繫是因為剛回北醫的時候,北醫當時是台灣第一代引進 PCR 技術和儀器的實驗室,楊醫師正好在那邊研究兒童基因,因此有了合作的機會。
Q:兩位為什麼會共同投入小兒成長、兒童健康的這一塊呢?
楊 A:每次在診間苦口婆心宣導健康知識,卻還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小矮子」跟「小胖子」,覺得在診間只能教育一個家庭的話影響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就跟謝教授合作,參與國健署的計畫,開始做基層推廣。
謝 A:性早熟、糖尿病年輕化都是現在看到的問題,說飲食教育太沉重,應該說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像日本就有食育文化,讓小朋友從小不只知道怎麼吃,對於食物的認識、飲食文化的了解,都是很好的。
目標一: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健康」
Q:兩位認為現在台灣小孩面臨的最大健康問題是什麼?
楊 A:飲食、運動、睡眠的不足。基本上就是這三大問題環環相扣。
謝 A:在台灣的誘惑太大了,是容易致胖和致病的環境,還有生活習慣的養成、對營養知識缺乏概念,像是只用熱量去看,沒有營養素的概念。還有對甜食的依賴,從懷孕到一路生下來都會影響,畢竟吃糖是天性,應該是可以在成長過程去教育,糖應該從哪裡吃?什麼時候吃?像是在該吃水果的時候,現在的小孩會想喝糖飲,但如果有給他們來自天然的糖,就不會讓小朋友那麼容易對糖上癮。
Q:兩位認為這樣的健康問題,該怎麼解決?
楊 A:讓孩子理解「什麼才是健康的」,才能內化、願意去做。
謝 A:從生活習慣開始培養。兒童有選擇健康的權利,但沒有能力,會被包裝或廣告吸引,無法辨識什麼才是自己最需要的、或是對自己來說最健康的食物,所以要從日常生活培養起。
目標二:讓孩子學會內化營養知識
Q:兩位會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楊 A:告訴他為什麼我會這樣想、為什麼會這樣要求。而爸爸媽媽也需要一起去了解。我會以一個朋友的立場,來跟家長說不要用這種方式來念他,要讓孩子自動自發。
謝 A:讓孩子受到相關訊息的刺激,就會去思考原因,而不是像上課考試那樣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下,就會有營養概念。
目標三:讓爸媽跟著孩子一起學會尊重與成長
Q:身為育兒的過來人,您會期待這個企劃為新世代爸媽們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楊 A:我們會希望從營養、作息、運動開始,將正確的知識從小扎根,連貫到 18 歲,從新一代的年輕人的身上,把健康知識維繫下去。
謝 A:更明確清楚的方向跟整理吧,像現在小朋友開始要學程式語言、人工智慧語言,但小朋友的健康語言,會覺得不需要學,或是太過繁雜很難循序漸進去學,我們將脈絡整理好,讓爸媽上手。
Q:如果孩子抗拒健康生活的時候怎麼辦?
楊 A:一件事情的正確度,就是該怎麼做,不會有什麼妥協的空間,不會因為比較疼小孩子就放棄。但也不能過度高壓,小孩子反而會更叛逆、更要去享受。學會用小孩子的方式溝通,鼓勵,讓孩子講清楚來龍去脈,讓他知道講了這件事不會被罵,但是媽媽會告訴他,怎麼處理這些問題
謝 A:其實還是要耳濡目染。我平常就會帶著孩子一起做早餐,準備蔬菜水果的洗和切,不會特別講營養,但遇到機會就會跟他們解釋,久而久之不需要我特別說,他們也知道該怎麼做。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0~6歲是兒童發展「黃金期」!一次認識兒童發展、自我檢核表
嬰幼兒 7 歲以下有 7 次免費兒童健檢!幾大指標找出孩子健康指數
山藥也不能吃?性早熟該要避開的 10 種食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