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疫情升溫,居家上課、兒童疫苗施打等種種狀況讓家長們每天多了許多不可控的問題要面對,Heho親子整理兒童相關的疫情資訊,讓家長找出應對之道!

最新話題

健康指引

生活對策

防疫QA

關於兒童的疫情常見問答,疫苗篇、確診篇、防疫篇整理一次看!

孕媽防疫

該給 5〜11 歲的孩子打新冠疫苗嗎?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表示,自己意見是『利大於弊』!新冠感染兒童致死率是萬分之 1 ,打了疫苗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是萬分之 0.1,現在有些防範措施過敏性休克、心肌炎很少致死,加上台灣目前已經有數百例個案出現心肌炎,但都沒有因此死亡,相對不打疫苗的風險較高,美國的數據、現在得到新冠疫苗不良反應對比就可以感受到是利大於弊。

閱讀全文 ➤ 5-11 歲兒童要不要打新冠疫苗?專家這樣評估利與弊

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分析:「莫德納也有些數據、論文發表,對於『有效度』來講,兩者應該是差不多,說不定莫德納還比較強一點,但相對副作用、不良反應可能也較高。」

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杜戎玨表示:「數據看起來,對於小朋友來講還是相對安全,尤其是在疫情嚴重的時候,疫苗所產生的保護力遠比疫苗產生的副作用來的高,保護力還是一個比較更大的考量點。」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該不該打莫德納疫苗?國外經驗、不良反應、利弊這樣看

食藥署表示,在 6 11 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 / 嘔吐、腋窩腫脹 / 壓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該不該打莫德納疫苗?國外經驗、不良反應、利弊這樣看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經整體評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並考量國內緊急公共衛生需求,建議核准莫德納疫苗可適用於 6 至 11 歲兒童的基礎接種,用法用量為施打兩劑,每劑 0.25 毫升 (含 50 微克的 mRNA,為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施打間隔 12 周。

閱讀全文 ➤ COVID-19/專家會議取得共識:6-11歲兒童開打莫德納!青少年也可打第三劑

  1. BNT 疫苗:10 微克成人劑型三分之一(政府正在洽購階段)
  2. 莫德納疫苗:50 微克成人劑型二分之一

依照現有的文獻及資料,目前兒童接種僅有 BNT 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這兩種疫苗在兒童的臨床試驗,適用的歲數、劑量都不同,只是因應 BNT 疫苗較早開放,所以施打的國家較多、資料也較齊全,但目前國內兒童 BNT 疫苗仍在採購階段。

閱讀全文 ➤ 兒童打莫德納、BNT疫苗差在哪?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主要施打 5〜11 兒童,每劑量 10 微克。研究結果顯示 Omicron 病毒大流行期間,BNT 疫苗防止 5〜11 歲兒童感染後住院的有效性為 68 %,在 12〜18 歲青少年有效性則是 40 %。常見不良反應包括接種部位腫脹、疼痛、疲倦、發燒,國外少數有通報疑似心肌炎,但症狀都屬輕微。

閱讀全文 ➤ 兒童打莫德納、BNT疫苗差在哪?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主要施打 6〜11 歲的兒童,兩劑間隔 28 天,國內 ACIP 專家們考量不良反應,將間隔時間改為 12 週,每劑量維持在 50 微克。根據澳洲藥品管理局今年二月提出的澳洲公眾評估報告,莫德納在測試兒童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臨床試驗,認為可使兒童產生足夠的中和抗體、有良好的安全性,但長期的保護效果與長期安全性仍持續在做臨床評估。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疲勞、頭痛、發燒和注射部位疼痛。

閱讀全文 ➤ 兒童打莫德納、BNT疫苗差在哪?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兒童疫苗施打是比照先前 12-17 歲青少年施打模式,以在校園團體施打為原則,需要有家長的同意書後,統一在學校內施打,或是可自行到醫療院所預約施打。

閱讀全文 ➤ 6-11歲新冠疫苗總整理!怎麼打?怎麼選?副作用優劣分析一次懂

  1. 正在發燒或對 mRNA 疫苗成分有過敏的兒童。
  2. 先前有接種 Moderna 或 BNT 疫苗引起的任何嚴重不良事件,但未確定原因的兒童

閱讀全文 ➤ 6-11歲新冠疫苗總整理!怎麼打?怎麼選?副作用優劣分析一次懂

接種後可能的輕度到中度副作用其出現機率依序如下,不過在接種後 1〜2 天會自行消失:

  1. 接種部位局部疼痛
  2. 疲倦
  3. 頭痛
  4. 畏寒
  5. 肌肉疼痛
  6. 噁心/嘔吐
  7. 發燒

閱讀全文 ➤ 6-11歲新冠疫苗總整理!怎麼打?怎麼選?副作用優劣分析一次懂

  1. 有明顯發燒時可使用解熱、陣痛藥物,同時可準備常備藥備用,劑型上選擇藥水類型。
  2. 莫德納疫苗容易出現注射部位腫脹,可局部冷敷、冰敷緩解不適。

閱讀全文 ➤ 6-11歲新冠疫苗總整理!怎麼打?怎麼選?副作用優劣分析一次懂

感染後人體會產生有助於預防感染的抗體稱為「自然免疫」,但自然免疫可持續時間尚不清楚,因此痊癒後,仍應依時程接種疫苗。建議自發病日或確診日(無症狀感染者)起至少間隔 3 個月後,再接種疫苗。

閱讀全文 ➤ 6-11歲新冠疫苗總整理!怎麼打?怎麼選?副作用優劣分析一次懂

打疫苗前一晚要睡飽,早、午餐要吃飽,提醒孩子放輕鬆,最重要的是花點時間跟孩子說明打疫苗的情況,在溝通與安撫後,小朋友會更有信心面對疫苗接種而不害怕。

閱讀全文 ➤ 該讓孩子打 COVID-19 疫苗嗎?會不會有副作用?兒科醫師詳解

孩子打完疫苗後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臟亂跳、呼吸困難、走路會喘或嚴重過敏反應,除了起疹子之外,孩子可能會訴說,喉嚨有被掐住的感覺,都得立即就醫檢查。

閱讀全文 ➤ 該讓孩子打 COVID-19 疫苗嗎?會不會有副作用?兒科醫師詳解

為讓兒童及早獲得免疫保護力,指揮中心協助地方政府於 6 月 1 日起設置 5-11 歲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分別於:

  • 臺北自由廣場
  • 新北板橋車站
  • 桃園巨蛋體育館
  • 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 臺南市立圖書總館
  • 高雄展覽館

等地設置。

閱讀全文 ➤ 六都加開大型兒童疫苗接種站!提供BNT疫苗隨到隨打

根據各國經驗,兒童疫苗劑量為大人的四分之一,兩劑間隔為 4 到 8 週,兩歲以下建議打在大腿,2 歲以下可打在外側,此外,若幼兒感染的話,3 個月內抗體還算蠻高,因此不建議打疫苗。

6 個月到 5 歲幼兒開始接種疫苗後,家長可以加入健康回報系統,幫助了解幼兒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

  • 注射部位疼痛
  • 嗜睡
  • 發燒
  • 食慾不振
  • 躁動、哭鬧

閱讀全文 ➤ COVID-19/6 個月至 5 歲幼兒疫苗接種建議曝!包含常見副作用、接種劑量

國內幼兒有兩大廠牌疫苗可以挑選,分別為 BNT 以及莫德納。不過因為兩大廠牌的幼兒疫苗劑型、劑量都有差異,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幼兒疫苗「混打」,所以選擇接種第一劑疫苗對孩子來說變的很重要,家長除了多方了解資訊、評估自身狀況,替孩子做出適合的疫苗。

閱讀全文 ➤ 幼兒染疫康復就不打疫苗?醫師:自然感染像打半劑疫苗 難擋下波BA.5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立民教授分析:「得到自然感染像是打『半次疫苗』,之後疫苗還是要打到,可以幫助孩子免疫反應更好。」

閱讀全文 ➤ 幼兒染疫康復就不打疫苗?醫師:自然感染像打半劑疫苗 難擋下波BA.5

嬰幼兒和兒童確診會出現哪些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表示,嬰幼兒染疫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的症狀有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食慾不振、腹瀉、嘔吐

閱讀全文 ➤ COVID-19/嬰幼兒、兒童確診症狀有哪些?專家:「這些」症狀恐重症

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 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 0.1%;重症者多為小於1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

閱讀全文 ➤ COVID-19/嬰幼兒、兒童確診症狀有哪些?專家:「這些」症狀恐重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表示,感染過程中如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

閱讀全文 ➤ COVID-19/嬰幼兒、兒童確診症狀有哪些?專家:「這些」症狀恐重症

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何愉懷指出,兒童在感染後的 2 至 6 週,可能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持續發燒 3 天以上且難以退燒,進一步影響到中樞神經、血管,以及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多系統的炎症反應。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或有肺部、神經和代謝等相關疾病的孩子,都是病情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而小於 1 歲的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不幸感染病毒,也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

閱讀全文 ➤ 兒童染疫仍有重症風險!感染科醫師提醒這 8 類小孩應注意

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分析,「發燒」在 COVID-19 大流行的初期階段頻率約為 40%,但在 Omicron 為主流期間超過了 80%。另外,「熱痙攣」在 COVID-19大流行的初期階段和 Delta 流行時期,1 〜4 歲的熱痙攣發生率分別為 1.3% 和 3%,但在 Omicron 為主流期間時為 9.4%,5歲〜11歲兒童的抽搐發生率也從 0% 增加至 3.5%,吳昌騰提醒:「抽搐可能是兒童感染 Omicron 後會出現的徵兆。」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染疫後腦炎為什麼如此致命?典型7大症狀提早警覺

兒童染疫如出現這些警訊表徵 / 就醫警訊時,可安排居家醫療或是遠距醫療,必要時需安排外出就醫。

  1. 發燒超過 48 小時,或高燒超過 39 度合併發冷/冒冷汗
  2. 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
  3. 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
  4. 持續性的嘔、頭痛或腹痛
  5. 超過 12 小時未食或未解尿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染疫出現這「 5 狀況」應進行診療!緊急送醫條件有哪些?

  1. 抽搐
  2. 意識不佳
  3.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4. 唇色發白或發紫
  5. 血氧飽和度低於 94%(如家中有 )
  6. 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如遇上述狀況請撥 119 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染疫出現這「5 狀況」應進行診療!緊急送醫條件有哪些?

根據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共識聲明,對於兒童可能進展到重症有以下風險因子:年齡小於一歲、神經相關疾病、代謝性疾病(ex 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疾病、肥胖。而較具重症可能性的早期症狀包括高燒超過 39 度、意識變化、呼吸淺快和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

閱讀全文 ➤ 兒童打莫德納、BNT疫苗差在哪?一表看懂兩者差異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根據臨床觀察,清冠一號不分年齡、孕婦都可使用,但會依據兒童體重加減劑量。所以無論大人、孕婦、兒童要使用清冠一號,都須經由中醫師診斷後調配給藥,呼籲勿自行至藥房或網路購買或販售,除了有健康風險外,還屬違法行為。

閱讀全文 ➤ 公費補助輕症、無症狀確診者服用「清冠一號」,申請療程、可視訊診療中醫診所看這邊

高雄市衛生局建議父母藉由以下流程三項流程,【每天記錄 3 次>辨識警訊表徵>及時反應就醫】,每天的主要紀錄內容包括體溫、血氧、呼吸次數、活力狀態以及進食量和尿量。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兒童染疫怎麼辦?家長必知小孩居家照護準則

藥師公會提醒,千萬別直接把成人的成藥給小孩服用會有劑量上的差異性,建議兒童有專門服用的藥水,同樣的成份只是藥劑上的差異。

  • 感冒藥:在症狀緩解之後,就不需要繼續使用症狀治療藥物。
  • 退燒藥:發燒時也沒有嚴重不適症狀時,不一定要使用退燒藥,口服、塞劑退燒藥物均可視情形使用。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兒童染疫怎麼辦?家長必知小孩居家照護準則

當孩子出現這 8 個症狀,就是兒童腦炎重症的前驅症狀,家長須提高警覺,並盡速就醫:

  1. 體溫大於 41 度
  2. 意識不佳
  3. 持續昏睡
  4. 持續頭痛、嘔吐
  5. 抽搐
  6. 步態不穩

閱讀全文 ➤ 兒童腦炎前驅症狀!專家:體溫 > 41°C、莫名嘔吐要小心

除了腦炎以外,心肌炎、哮吼症、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等都是兒童染疫後該注意的併發症。

其中 中症的 5 種常見併發症包括 腸胃炎/脫水、支氣管炎、肺炎、細支氣管炎、哮吼症,重症當中常見併發症則包括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衰竭、腦炎、心肌炎、敗血症

閱讀全文 ➤ 不只「腦炎」兒童染疫這些併發症比例高! 3歲以下風險最大

為提供學齡前兒童 6 歲以下優先照顧,舒緩醫院急診量、避免過多就診者排擠兒童之待診時間,現有 35 家醫院進行綠色通道,方便孩子就醫。截至 5 月 26 日,共有 113 家醫療院所開設兒童就醫綠色通道。

閱讀全文 ➤ COVID-19/6 歲以下兒童看診可用綠色通道! 113 間醫院名單一次看

兒童及青少年在確診後 6 周內發生持續發燒,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任一症狀,就表示可能引發 MIS-C,需立即就醫評估。

閱讀全文 ➤ COVID-19/家長憂兒童康復後發生MIS-C!醫師:持續發燒+六大症狀要警覺

國外 MIS-C 好發年齡為 5-15 歲,台灣好發年齡較小,幾乎都為小於 12 歲尚未接種疫苗之兒童。 MIS-C 是全身性血管發炎及多系統發炎,目前看到大多是心臟衰竭,此外,凝血功能異常也是特殊的狀況,MIS-C 常見 5 個特徵,提醒家長可多留意。

  • < 20 歲兒童/青少年確診後 2 至 6 周發生多系統發炎
  • 發燒
  • 出疹、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發炎
  • 腸胃道症狀:腹痛、嘔吐、腹瀉
  • 心肌功能受損或休克
  • 清神不佳、倦怠、少尿
  • 凝血功能異常

閱讀全文 ➤ COVID-19/兒童 MIS-C 將爆高峰!醫師估逾百名個案,五大常見症狀家長要警覺

居家生活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染疫?
  1. 回家先洗澡,衣服換掉再接觸孩子
  2. 鞋子放家門外,不要穿進家中
  3. 公筷母匙、固定碗筷,毛巾不要混用
  4. 床頭櫃、電腦鍵盤、遙控器、門把、廁所定時消毒
  5. 父母家人盡量與孩子保持社交距離

閱讀全文 ➤ 疫情再起!給孩童安全的環境 醫師提醒居家防疫 5 重點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謝榮鴻建議可多攝取 7 種對抗病毒的營養素,以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1. 維生素 A :維護呼吸道和腸道黏膜,阻隔病菌入侵,可多食用紅蘿蔔、菠菜、動物內臟等。
  2. 維生素 C :強化表皮層屏障、調節及增強免疫能力,可多食用奇異果、芭樂、甜椒。
  3. 維生素 D:維持先天性免疫屏障功能及調節免疫反應,可多食用香菇、黑木耳、雞蛋。
  4. 維生素 E :抗氧化,對減少病毒變異的機率及致病性,可多食用植物油、黑芝麻、堅果等。
  5. :參與抗氧化調節,影響後續發炎反應,可多食用大蒜、海產、巴西堅果等。
  6. :參與各式免疫功能,減少腹瀉及呼吸道感染風險,可多食用牡蠣、南瓜子、紅肉等。
  7. Omega-3:平衡發炎的功效,避免重症危險性,可多食用堅果、植物油、深海魚類(魚油)等。

閱讀全文 ➤ 寒假防疫生活指南!少吃零食多運動 7 種營養素強化免疫力

吃飯前

  1. 進行環境清潔消毒,將吃飯用的桌椅、打菜用的桌椅以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擦拭過。
  2. 老師、學生們洗手消毒。 負責打菜的學生戴上口罩、帽子。
  3. 排隊領菜的人戴上口罩。

吃飯中

  1. 吃飯時的座位間隔他人 1.5 公尺,不要面對面吃飯。
  2. 回到座位再脫下口罩,手不要接觸口罩面、口罩不要放在桌上。
  3. 不交談、不接觸其他人。
  4. 不跟其他人共食一盤、不把食物分給其他人。

吃飯後

  1. 分批清洗餐盤,清洗時戴上口罩。
  2. 洗完後也要記得幫自己洗手消毒。
  3. 進行環境清潔消毒,將吃飯用的桌椅、打菜用的桌椅以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擦拭過。

閱讀全文 ➤ 防疫生活對策/學生確診連環爆!怎麼吃營養午餐可能是傳播關鍵

  1. 睡眠充足:充足睡眠能維持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嬰兒每天需要 12 至15 時的總睡眠時間、幼兒需要 11 到 14 小時的總睡眠時間、小學生需要 9 到 11 個小時的夜間睡眠,而青少年需要 8 到 10 個小時。
  2. 飲食: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D以及鋅能更提升免疫力。
  3. 日常運動:運動能夠刺激啟動免疫細胞的激素、增強免疫力。

閱讀全文:COVID-19/Omicron 更易致上呼吸道感染!兒童尚未接種疫苗,專家揭如何確保安全

Omicron 常見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流鼻水,家中可以準備一些常備用藥,萬一確診隔離可以幫助緩解症狀,包括 6 種品項:

  1. 解熱止痛藥(成分:乙醯氨酚)
  2. 止鼻水藥(成分:抗組織胺)
  3. 止咳化痰藥
  4.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
  5. 體溫計、血氧計
  6. 維生素B、C

閱讀全文:COVID-19/全台準備啟動確診居家照護!藥師建議家中必備「六大項藥品」

如果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傳給高風險族群的機率會降低,因此,在幼兒園、家中、兒童中心等許多孩童聚集場所,建議照顧者都要打滿新冠肺炎疫苗。

閱讀全文 ➤ COVID-19/Omicron 更易致上呼吸道感染!兒童尚未接種疫苗,專家揭如何確保安全

當孩子領有居家隔離、集中隔離通知書,且隔離期間未違反相關規定,小孩就能申請領取每日 1000 元的防疫補償金。如果大人因為要照顧被隔離孩子或自己也因孩子被匡列隔離,也可以申請每日 1000 元的防疫補償金。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如果孩子被隔離能不能申請補償金?家長先看三大申請條件

隔離後 2 年內可透過網路、郵寄或臨櫃申辦,準備資料包括:

  1. 身分證:未滿 15 歲者使用健保卡、戶口名簿
  2. 衛生單位開立完整隔離通知書
  3. 孩子或法定代理人存摺
  4. 未滿 20 歲需檢附法定代理人同意書
  5. 非受雇之工作者檢附無工作收入切結書或、有工作者檢附受僱人請假期間無支領薪資證明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如果孩子被隔離能不能申請補償金?家長先看三大申請條件

當孩子同班同學有人確診,第一步先確定自己本身是否為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如果是密切接觸者,請先在家中配戴口罩自我隔離,避免與同住家人接觸及使用相同衛浴,如果不是密切接觸者,做好自我健康監測 10 天。密切接觸者是指在確診者發病日前四天,曾經在任一方未佩戴口罩情況下,雙方接觸達 15 分鐘以上,如果確診者沒有症狀可以從最早篩檢陽性的日期開始算起。

閱讀全文 ➤ 整理包/身邊有朋友、家人確診該怎麼辦?該怎麼篩檢及自主應變

依國小學生居家隔離規定,若小朋友未滿 12 歲需要一位家長「陪同居家隔離」,家長務必全程陪同居家隔離。對於12 歲以下學童居家隔離陪同措施:0 到 6 歲孩童須至少一名家長陪同居隔; 7 到 12 歲學童如可 1 人 1 室,家長得選擇陪同居隔或為主要照顧者。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孩子被匡列隔離如何應對?居家陪同家長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一次看

居家快篩試劑只要在孩子的鼻子前 1/3 塗抹即可,將試劑抵靠鼻腔內部旋轉 4 次約 10~15 秒後,換另一側鼻子,只要沾到黏液、檢體就足夠,不用過度深入。

閱讀全文 ➤ 小孩居家快篩怎麼做?父母最擔心:把小孩弄到流鼻血

  1. 快篩造成的鼻血出血量不會太大,父母可觀察鼻血會不會堵住呼吸道,或倒流至氣管讓孩子嗆到。
  2. 讓孩子的頭保持直立,並稍稍往前傾,在鼻子的山根與鼻梁附近輕輕加壓。
  3. 不要塞衛生紙進孩子的鼻子,以免影響呼吸,或讓血塊從傷口上移走,好不容易止血又繼續流。

閱讀全文 ➤ 小孩居家快篩怎麼做?父母最擔心:把小孩弄到流鼻血

  1. 好好溝通:快篩前要好好先跟小孩聊聊,讓他有心理準備。
  2. 不只一位家長協助操作:請父母兩人幫忙輔助,一個協助做快篩、一個協助固定孩子。
  3. 動作緩慢:檢視方向正確、循序漸進、慢慢進去,不要瞬間施力。
  4. 不要硬戳:遇到阻力時要停下來,不要硬戳。

閱讀全文 ➤ 想要快篩準確!圖解正確採檢角度、家長幫兒童快篩四步驟

依照規定 2 歲以上孩子才能使用唾液快篩,且 2〜18 歲兒童及青少年,須由家長協助採檢使用。唾液篩檢需要 Ct 值低於 23、24 才會檢出,鼻咽則是 Ct 值超過 27 也可以檢驗,相對唾液採檢敏感度較低,但有其方便性。

閱讀全文 ➤ 整理包/免戳鼻子!唾液快篩開賣,使用方式、哪裡買一次看

兒童防疫可以從脾胃出發,處理好脾胃,對呼吸道、皮膚也有幫助。特別是進入梅雨季節時,氣候濕熱更容易加重腸胃道負擔,應避免甜食、寒涼、重口味的飲食習慣

閱讀全文 ➤ 保護寶貝不染疫,中醫教兒童防疫可以這樣做

防疫生活對策看更多

防疫生活對策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