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研究揭「腸道菌群改變」恐為 MIS-C 發病機制!營養師解析如何預防

腸道

截至目前,國內有上百例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歐洲兒科雜誌》日前刊登一項研究顯示,兒童腸道中微生物組成與 MIS-C 發病有相關性。

此研究將染疫後 MIS-C 患者、染疫兒童與健康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組成進行比較,包括 25 名被診斷患有 MIS-C 的兒童、20 名染疫兒童和 19 名健康兒童。

研究人員透過基因測序評估腸道微生物群組成,觀察到與對照組相比,MIS-C 組中,擬桿菌門數相對較高、厚壁菌門數則相對較低,而與染疫組和健康對照組相比,MIS-C 病例的腸道微生物群組中發現普拉氏糞桿菌減少。研究人員評估 MIS-C 病例中的微生物群組成,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發生了重大變化:

  • MIS-C 和 染疫兒童的普拉梭菌 (F. prausnitzii) 減少
  • 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緩慢愛格士氏菌(Eggerthella lenta)增加

緩慢愛格士氏菌(Eggerthella lenta)及梭菌屬(Clostridium):與哮喘有關的菌種
杜氏真桿菌(Eubacterium dolichum):與肥胖有關
普拉梭菌 (F. prausnitzii):格蘭氏陽性菌是人類腸道菌中最豐富、最重要的共生菌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 MIS-C 易感因素發病機制的一部分,「對這些微生物群組成變化的因果關係及其對長期預後的影響進行更廣泛的研究將是有益的。」不過這項研究關於兒童的研究數量仍然有限。

不過可以觀察到,在患有 MIS-C 的個體中,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包括普拉梭菌 (F. prausnitzii)減少,緩慢愛格士氏菌(Eggerthella lenta)增加,以及與肥胖有關的杜氏真桿菌(Eubacterium dolichum)增加。

益生菌選擇別被「菌數」綁架

針對此研究結果,孩童腸道菌該如何挑選,以幫助預防 MIS-C 發生?Heho 健康馬鳳吟營養師建議,益生菌種類眾多,除了選擇信賴的品牌及持續食用最重要,菌叢建立需要時間,因此想到才吃效果都不大。

此外,在益生菌的挑選上不要被菌數綁架,一般人針對菌相調整,攝取 50-100 億的菌數就夠了,除非是針對免疫調整才需要吃高量,「比起這些,應注意是否有添加色素、香料,保健食品與食物相同,成分越單純越好。」

iStock-1091692964

馬鳳吟營養師表示,即使已經確診過,免疫系統處於受損階段,而免疫功能的發揮必須仰賴免疫細胞激素,因此足夠的蛋白質可提升免疫力,飲食中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肉、豆腐或雞蛋。

另外益生菌及膳食纖維也不可少,光有益生菌,沒有食物,腸道屏障無法修復,免疫也無法提升。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重要食物來源,足夠膳食纖維不僅能讓益生菌吃飽,還能將纖維發酵成短鏈脂肪酸,供給腸道細胞能量,使絨毛更健康,不僅抵抗病毒能力提升,發炎機會也下降。

要補充膳食纖維,平日飲食中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十字花科蔬菜或水果,盡可能挑選不同顏色蔬果,增加植化素攝取,降低體內發炎反應。

文/李祉函 圖/吳翌華

參考資料: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of children with infection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and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MIS-C)

延伸閱讀:
COVID-19/兒童 MIS-C 將爆高峰!醫師估逾百名個案,五大常見症狀家長要警覺
MIS-C 與川崎病差在哪?專家從症狀、治療、好發年齡來分析
兒童 MIS-C 讓家長好擔憂!中醫師提 1 茶飲能防範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