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目前累計 15 名兒童 MIS-C 個案,台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今(29 日)表示,全台灣可能會有 100 多位到近 200 位 MIS-C 個案,未來 1 至 2 個月恐出現兒童 MIS-C 高峰,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
張鑾英醫師指出,根據美國報告,染疫後 2 至 6 週會發現 MIS-C 病例出現的狀況,此外,瑞典報告也顯示,確診個案發現 MIS-C 約為萬分之三左右,目前為止台灣有有 60 萬左右兒童確診,因此約有 200 名左右個案可能會出現 MIS-C。
對比國外 台灣 MIS-C 好發年齡較小
而對比國外 MIS-C 好發年齡為 5-15 歲,台灣好發年齡較小,幾乎都為小於 12 歲尚未接種疫苗之兒童,張鑾英醫師表示,MIS-C 是全身性血管發炎及多系統發炎,目前看到大多是心臟衰竭,此外,凝血功能異常也是特殊的狀況,MIS-C 常見特徵有:
- <20 歲兒童/青少年確診後 2 至 6 周發生多系統發炎
- 發燒
- 出疹、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發炎
- 腸胃道症狀:腹痛、嘔吐、腹瀉
- 心肌功能受損或休克
- 清神不佳、倦怠、少尿
- 凝血功能異常
至於發燒部分,張鑾英醫師指出,若確診後還有發燒的狀況,並非都是 MIS-C 造成,還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像是:
- 玫瑰疹
- 尿道感染
- 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空腸曲狀桿菌感染
- 其他的感染症,例如腸病毒或腺病毒感染
至於如何預防 MIS-C,張鑾英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接種兩劑 BNT 疫苗可以降低約 8 至 9 成的 MIS-C,另外,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吳仲琳醫師也提醒,若孩子出現發燒且合併腸胃道症狀、皮膚粘膜症狀、退燒時精神活力降低、脫水時建議就醫,並告知醫師確診證據及時間。
MIS-C 會不會有後遺症?決戰於「急性期」
而 MIS-C 康復後會不會留下後遺症?張鑾英醫師解釋,會不會有後遺症取決於急性治療時有沒有發生休克、缺氧、心肌缺氧的病發症,國外病例報告死亡率約為 2%,2020 年時死亡率甚至更高,此外,台大醫院小兒部林銘泰副主任也補充,若急性期處理好,後續包括心臟收縮力也可以恢復的很好。
另外,MIS-C 高風險族群常為染疫過者以及男性居多,像是輕症、無症狀感染後也會有機會發生,懷疑有 MIS-C 時可以測抗體,或看腸道有沒有殘存病毒。
台大醫院收治 MIS-C 兒童 順利康復出院
而台大醫院於疫情以來,第一例 MIS-C 是位 10 歲的小朋友,在今年 4 月底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一個月之後,開始發燒合併頸部淋巴結腫脹、眼睛浮腫、身上起疹子,有嘔吐和拉肚子症狀,在發燒 3 天之後情況惡化,至急診就醫,在急診發現有休克現象,緊急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
第二位是 6 歲的男孩,今年 5 月初確診,約 1 個月後有發燒、出疹、淋巴結腫大的表現,也發生休克情形,因而進入加護病房照護。
第三位是個 2 歲的妹妹,今年 5 月中感染後 3 個星期,開始發高燒、頭痛、嘔吐和腹瀉,同時有結膜炎、淋巴結腫大、草莓舌。發燒多日後,開始有休克症狀,因此送至兒童加護病房治療。這三位孩童後續都順利好轉康復。
之後臺大醫院陸續還有其他個案住院,加上 1 名新竹臺大分院及 1 名奇美醫院個案,截自 6/29,共有 15 位個案,他們的中位數年齡是 6 歲,都未打過疫苗,男孩多於女孩,有 2 位有肥胖、1 位有白血病病史及 1 位有川崎症病史。
臺大醫院兒童醫療團隊特別提醒家長,當小朋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康復之後的 6 個星期內,一旦有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甚至活力減低、尿量減少等,都應該要提高警覺,提早就醫檢查評估。
文/李祉函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COVID-19/染疫兒童MIS-C 以5-13歲最多! 一次看各國累積案例
COVID-19/國內又見兒童MIS-C個案!醫師預警:北部近期需注意
COVID-19/家長憂兒童康復後發生MIS-C!醫師:持續發燒+六大症狀要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