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鬆動脫落,恆齒接著萌發長出,是每人必經的正常換牙歷程,但孩子可能出現一種狀況是,乳牙尚未脫落,恆齒就長出來而導致「雙排牙」。但家長難免擔心,兩排牙齒是否影響孩子未來孩子齒列生長與進食。對此兒童牙科醫師也解析正確觀念。
人類牙齒的牙胚從懷孕時期即出現在胎兒口腔中,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宜宏說明,寶寶通常在出生 6 個月至 10 個月左右,會於下排門牙處萌發第一顆乳齒,慢慢到 2 歲到 3 歲,全部乳齒都萌發完畢。
接著等孩子 6 歲時,將開始經歷換牙期,恆齒從乳齒列下方長出,乳齒日漸脫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黃筱婷補充,每個孩子的長牙時間是透過基因決定的,與身高、體重、飲食無關,因此長換牙時間有人快、有人慢,但基本上約在 12 歲時將全數換完。
恆牙牙胚發育位置,將是出現雙排牙的關鍵
陳宜宏提及,部分小朋友會在換牙過程中出現「雙排牙」,於是爸爸媽媽緊張地安排拔牙,怕太晚拔掉會影響孩子的進食、造成齒列不整,甚至變成咬合不正。日前他收治一名 6 歲的孩子,正逢換牙期的小弘(化名)也是下排門牙處長出兩顆恆齒,但原來的乳牙沒有絲毫鬆動,家長非常擔心未來恐有齒列排序不齊的問題。
為何未長出雙排牙齒?陳宜宏解釋,換牙時,乳齒的牙根會被下方逐漸萌出的恆齒牙胚吸收、變短,最後剩乳齒牙冠掉落。若恆齒的牙胚發育偏向乳齒舌側,就會導致乳齒牙根未被吸收或吸收不全,形成兩套牙齒同時存在的情況,不論下門牙空間足不足夠都可能發生雙排牙。
原來雙排牙不用馬上拔牙,只要注意清潔就可以解決
家長常提問出現雙排牙後是否需第一時間拔牙,陳宜宏則回答,只有當「乳齒晃動造成不適」、「影響孩童進食與營養攝取」、「因清潔死角導致牙齦發炎腫脹」、「兒童有拔牙意願」時才會建議拔牙。因此並不是出現雙排牙,就得在第一時間拔掉乳齒。
陳宜宏也強調,隨著恆齒陸續萌出、牙床發育,7 成以上雙排牙的恆齒,日後仍會隨著乳齒脫落與舌頭推擠,而回歸正常位置。且國外研究統計,換牙期下門牙的擁擠程度在 4 公厘左右,皆可能漸漸自行排列好,若到 8 歲時雙排牙的狀況仍存在,才需要積極地拔掉乳正中門齒。
而陳宜宏也補充,個案小弘的恆齒雖然完整長出,但不影響進食,也未有其他不適,因此先建議家長回家仔細清潔、觀察即可,不宜急著拔除。返家 3 個月後,小弘下門牙的乳齒已經自然脫落,在後方的恆齒也逐漸長回正常位置。
咬合不正與雙排牙無關,反而是飲食習慣造成
至於家長最擔心的咬合不正,通常是由遺傳、環境與特定因素造成,且有複雜的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正常的生長與發展。陳宜宏說明,過往也有有學者提出咬合不正是飲食與生活型態轉變所造成的文明病,原因在於現在的孩子從小養成喝飲料、吃精緻食品,較少使用上下顎而導致牙弓發育不良與齒列擁擠紊亂。
陳宜宏補充,國外研究指出,在換牙時期,約有 5 成小朋友會因門齒紊亂影響美觀與生活品質,而前往牙科就診,但目前尚不確定,青春期前的兒童是否能透過增進咀嚼能力來改變牙弓的大小與牙齒排列。
健保給付牙齒服務!各年齡層資格、項目大不同
除了注意孩子的換牙情況,陳宜宏也提醒爸爸媽媽,可以把握暑假期間,善用健保資源預防齲齒的發生。而每個年齡層都都各自有健保給付的牙齒服務可使用,只是資格與項目各不同,詳情如下:
- 第一顆乳齒萌發後至未滿 6 歲:每半年可塗氟一次,但記得攜帶兒童健康手冊。
- 6 歲至未滿 12 歲:健保提供恆牙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劑服務,預防孩子因臼齒溝隙太深而造成齲齒。
- 12 歲至未滿 19 歲高齲齒率青少年:健保提供每 90 天可齲齒控制照護與氟化物治療。
陳宜宏強調,在孩子的第一顆乳齒萌發後就應開始使用牙刷,並每天使用含氟濃度 1000ppm 的牙膏刷牙至少 2 次,也可透過牙菌斑顯示劑確認刷牙後是否有殘存的牙菌斑,以教導兒童正確地刷牙。牙口健康一定要從小照顧,才能用得長長久久。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牙齒怎麼黑黑的?不一定是四環黴素染色!牙醫師解析還有 5 原因恐致牙齒泛黃
寶寶幾歲長牙才正確?一表看懂新生兒長牙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