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鬧不聽話,出動「愛的小手」?體罰前,不如讓孩子學會控管情緒

孩子講不聽、愛搗蛋,有時爸媽不得以使出渾手解數或請出愛的小手來管教,雖然現在流行「愛的零體罰教育」,但體罰到底對小朋友好不好嗎?當小朋友不受管教時,還可以用哪些方式替代體罰?現在就來一起瞧瞧吧!

想必每位爸爸媽媽對愛的小手應該不陌生吧!每間教室、書局或是每個家庭都曾出現它的身影,甚至不乖就被爸媽打過一輪,有時打的太大力,手掌還會噴走,變成用桿子打,超級痛的,瞬間噴淚。

愛的小手,又稱為「愛心小手」,一條長條的物品,頂端呈手掌的形狀。過去常常被用來體罰,後來因綜藝節目的娛樂效果,把愛的小手打來賓的腳底板、打屁股或打手掌心。

此外,愛的小手也在這一波疫情中罕見的熱賣,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發文表示,前往賣場購物時,發現「愛的小手」貨架竟然有些空,還打趣地寫下「一停課就被掃貨,可以發揮公德心留給需要的人嗎?」

此文一曝光後,引發網友熱烈的回應,「這個超好用的」、「不用買,家裡隨身可得,像是遙控器、曬衣架、拖鞋也可以」、「老師不能體罰,但我可以」、「半蹲和罰站就很夠用了」。

由此可見,爸媽在居家防疫的這段期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疲勞程度超乎想像,如果遇到孩子講不聽時,有時會出動愛的小手嚴加管教,但是務必留意使用方式。專家指出,小孩的皮膚較細嫩,愛的小手中間骨幹處若打到皮膚,會造成嚴重的紅腫現象,最好將愛的小手打在牆壁或桌子上,發出啪啪啪的嚇人聲音讓小朋友感到害怕就好。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體罰真的對小朋友不好嗎?

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打罵教育對孩子會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像是出現焦慮及憂鬱症的風險高、長大後情緒控制較差、對同儕互動的侵略性較高及日後的語言能力較差等等,所以爸媽需認清打罵的處罰方式只會讓孩子因恐懼而停止當下行為,無法學會正確的行為,千萬別再讓自己的怒氣凌駕於理性了!

孩子不打如何教育?5方法替代體罰

5個方法替代體罰:

1.詳細告知孩子「為何做錯」

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對的行為,如搶同學玩具、大哭大鬧不吃飯等,等到孩子情緒平靜時,以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文字緩緩跟他們說:爸爸媽媽對他犯錯表達難過傷心(不是生氣),然後描述他的行為,並告知為何不能做那些事,最後教導他正確的行為。重點擺在教導上,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學習及進步!

2.獨自讓孩子冷靜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發脾氣、罵人、搶東西,請要求他暫停手上的活動,獨自一人冷靜一會兒,再尋找解決方案。

3.讓孩子學著自己承擔後果

讓他們知道錯誤行為必須付出代價,例如孩子不吃飯玩食物,當下就沒收食物讓他承擔餓肚子的下場。愛搶別人的玩具,直接取消他今日玩玩具的權利。如果爸媽決定使用這種方式,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4.限制孩子喜愛的事物

爸媽一定知道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或事物,只要限制這些事,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種處罰,例如取消玩平板的時間、不可以吃點心、不能跟同學出去玩等。

5.對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相當有效。

文/MamiBuy媽咪拜編輯部 圖/蘇鈺婷

※本文由 MamiBuy 媽咪拜授權,原文出自於「吵鬧不聽話,出動「愛的小手」?體罰前,不如讓孩子學會控管情緒」

延伸閱讀
一歲乖、二歲鬧、三歲唱反調!小孩子真的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嗎?
考試考不好,孩子大崩潰!心理師:4 方法陪孩子面對挫折
言語暴力傷害更甚體罰!父母NG話語排行榜,你講過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