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衝擊與隔離政策影響,兒少運動量減少,生活和上課方式的改變,更讓部分孩子心中充滿孤獨感,不僅不願向家人坦言自己內心的煩惱,認為同儕有高度支持自己的兒少比例,也顯著低於國際平均。此外,兒少課業壓力不減,睡眠時間也隨年紀越來越少,種種原因都讓他們認為主觀幸福感降低。
「孩子你幸福嗎?」兒童福利聯盟日前公布《2023 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發現 2023 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較 2022 年稍低,以滿分 100 分計算,今年平均為 73.5 分,比去年低 0.5 分。調查施測時間為 2022 年 12 月 9 日至 2023 年 1 月 13 日,最後得到 1,875 份有效學生樣本,其中 41.3% 為國小生、58.7% 為國中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青少年現況:課業壓力大、睡眠時間少
其實影響孩子幸福感的緣由,往往與壓力/是否釋放壓力、心情好壞/是否紓解壞心情相關,兒盟進一步檢視孩子生活的壓力來源,發現課業壓力有很大相關,調查指出,超過 4 成台灣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力大(44.5%),比起 2022 年 41.6% 多了 2.9%,而國際平均不到 4 成(36%),兩者存在差距,也顯示台灣學童的課業壓力有上升情形。
另外,隨著年齡成長,孩子肩負的課業壓力也越大,國中學生普遍比國小學生認同學校課業壓力很大,近半數(49.2%)國中生同意及非常同意課業壓力很大,比國小生(38.0%)高出 11.2%。壓力大的同時,孩子睡眠時間也不足,雖然國小生每日平均睡眠約 8.25 小時,但國中生每日平均睡眠只有 7.24 小時,低於美國睡眠學會針對 13 歲至 18 歲青少年的建議(8 至 10 小時)。
孩子內心感到孤獨,有心事多選擇跟媽媽說
近年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孩子課業壓力不減,但生活和上學型態改變,讓不少兒少因此感到孤單、疏離感,調查發現約 15% 兒少「覺得孤單,甚至近三成(28.4%)覺得「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對於生活滿意度方面,非常喜歡現在生活的兒少比例也較去年少,只有 27.9%;另有 12.7% 兒少表示不喜歡現在的生活。
孩子內心孤單,有心事會跟誰說?家長往往是孩子分享煩惱的最首要人選,國際平均中,孩子向媽媽或爸爸傾訴的比例分別為 85% 及 73%。反觀台灣,「覺得把煩惱告訴媽媽容易」的青少年只有 61.5%;認為「把煩惱告訴爸爸容易」者則佔 49.5%,與國際平均存在較大落差。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跟 2022 年相比,兩者比例都有稍微上升。
兒盟分析,可能與疫情後,隔離政策的影響,孩子在家上學、家長上班,親子相處機會增加有關。親子互動增加也反映在共餐比例上,從共餐的頻率來觀察親子互動,結果顯示每天跟家人共餐的兒少有 46.2%,趨近於國際 HBSC 調查的比例(50%)。
當孩子需要幫助,家長與同儕給予的支持很重要
家長除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和孩子吃飯以維持親子互動,能給予實際協助與支持也非常重要。進一步探討兒少家人的支持狀況,結果顯示只有 52.9% 的兒少認為家人會盡力幫助自己;不到一半的兒少認為(48.1%)可以跟家人談論自己的問題,若跨國比較,國際平均值高達 72%,台灣兒少的家庭支持仍稍嫌不足。
因此對於兒少來說,同儕的支持鼓勵和陪伴,其實是紓解負面情緒很重要的一環,但兒盟補充,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一半的兒少(50.9%)認為朋友會盡力幫助自己;約 51.2% 兒少認為可以跟朋友談論自己的問題,雖然在各方面的同儕支持皆超過五成的比例,但相較於國際平均 60%,顯然同儕支持表現較差。
孩子的心內話需要被聽見、身體上的壓力也需要被釋放,根據調查,詢問兒少一周中運動 60 分鐘以上的天數,有超過兩成(26.3%)的兒少回答:「平均一周不到兩天有運動 60 分鐘以上」,亦即每四個孩子就有一個運動量偏低,但適當的運動與休息能讓生活減壓,能有效提升日常生活的精神與活力。因此家長與學校如何讓孩子能適當運動紓壓、坦承心情與壓力,是時下的重要課題。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6 成父母曾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兒盟:家長應翻轉觀念,讓正向教養取代體罰
多數人都遇過「微歧視」?兒盟調查:近 9 成兒少曾因此被排擠、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