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孕媽咪從預產期能掌握自己臨盆的時間,並在之前做好相關的安排,然而,萬一發生早產,很多事情會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寶寶的狀況,更是令人憂心!除了對生產的徵兆保持高度警覺外,有早產風險的孕媽咪,也可考慮接受早產風險評估,事先了解狀況並做好必要的預防,以降低早產發生的機會。

生產有徵兆,如果在未足月的狀況下,出現產兆,而寶寶也確實來報到的話,就稱為「早產」。

懷孕中後期多注意生產徵兆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葉長青指出,「出現規則的下腹痛或腹部有下墜感、陰道出血或有水狀分泌物等症狀時,是生產的先兆,但真正具有臨床意義的是:腹痛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仍無法改善,出血或水狀分泌物的情況一直存在或大量,即必須就醫評估」。

葉長青醫師表示,懷孕進入中期後,不論是衛教或是媽媽手冊,都會提醒孕媽咪要注意上述狀況,以避免早產,「產檢時,孕媽咪也會主動詢問,出現這些症狀時該怎麼辦,表示多有抱持相當的警覺心,除非完全不上心」。

萬一出現這些狀況時,他建議,「孕媽咪回產檢醫院掛急診,二是就近在醫療院所就醫,先讓醫師評估狀況」。

早產高風險族群須做好預防措施

雖然大部分早產的發生原因不明,葉長青醫師指出,容易發生早產的對象可被預測為高危險族群,包括:

  .有早產病史
  .這胎懷多胞胎
  .子癇前症(醫源性早產)

他補充,懷第一胎者雖未有病史可追溯,但能從個人狀況去了解,若曾接受子宮頸手術病史(子宮頸肌瘤或大顆的瘜肉切除、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圓錐狀切除、子宮頸內膜異位症切除等等),是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風險族群,而這也是容易早產的高危險族群。

檢測方式 1 測量子宮頸長度

以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是監測早產的方法之一,子宮頸長度大於 2.5 公分,未來的早產機率低;小於 2.5 公分,則增加早產的機會,但葉長青醫師強調,「短要注意,卻不一定會早產,還須視臨床症狀而定,畢竟醫療存在不確定性」。

他說明,以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較為準確,時間則依有無早產病史風險與症狀不同:

  .沒有症狀的非高風險族群:18~24 週以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預測在 34 週前的早產機率,沒有任何病史的第一胎,可在此階段進行篩檢。

  .具早產病史的高風險族群:13~16 週先行評估,再於 18~24 週追蹤。若過短,以子宮頸環紮手術縫合。

  .任何週數出現早產症狀:出現規則腹痛、不規則出血時,以此評估疾病狀況。若子宮頸已經打開,處置方式為住院安胎。

葉長青醫師補充,對於有症狀者,透過超音波與內診評估,若看到的狀況是:有出血且子宮頸長度變短,則早產風險高。若子宮頸未打開,下腹痛經休息後緩解,子宮頸長度 OK,子宮頸也未打開,屬於假性宮縮,這樣的早產風險很低。

葉長青醫師強調,「測量子宮頸長度只是評估工具,因此,檢測工具是否具有精準性很重要。檢測可能有偽陽性,而拉起假警報,但提早注意早產的問題也未必不好」。

篩檢方式 2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檢測

胎兒纖維黏連蛋白(fetal Fibronectin, fFN)檢測是另一種預測是否早產的方式,因進入子宮收縮階段,胎膜會釋放一種名為「胎兒纖維黏連蛋白」的物質,這原本是幫助胎盤和羊膜緊緊附著於子宮壁,如果子宮頸口的胎兒纖維結合素數值升高,可能表示胎盤和羊膜正在鬆脫,透過檢測陰道及子宮頸的分泌物是否含有 fFN,可對早產風險有所掌握。

葉長青醫師表示,若呈陰性,早產機率低;如呈陽性,則早產的風險隨之上升,他強調,「風險高,未必會發生」,尤其檢測難免可能出現偽陽性,「但大家都接受偽陽性」。

他補充,兩種篩檢方式可互為佐證,若子宮頸長度長,但 fFN 呈陰性,發生風險機率低;子宮頸長度短,且 fFN 呈陽性,發生風險機率高,需要積極防治早產;子宮頸長度短,fFN 呈陰性,理論上,發生機率低,但隨醫師的認知不同就見仁見智了;子宮頸長度長,fFN 呈陽性,早產風險是高是低?如前所述,「風險高,未必會發生」。

尋求讓胎兒在最安全的週數出生

葉長青醫師指出,「藉由檢查預測孕婦發生早產的風險高低,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尋求最大的機會,讓胎兒在最安全的週數出生」。由於孕婦的狀況各不相同,他強調,「不論是縫合子宮頸或補充黃體素,都需要與孕婦討論,找出最有利、可行,且自身能接受的方式」。

既然無法避免早產,至少希望胎兒能在存活率高、併發症少的週數出生,他表示,「37 週是理想目標,再來是 34 週,如果是 30 週的話,胎兒體重約 1,500 公克,存活率有 9 成,併發症也少;若在 23、24 週發生的話,也希望能安到 26、27 週,胎兒體重約 1,000 公克」。

葉長青醫師說,「最辛苦的是發生在 26 週以前的早產,早產兒併發症和預後的變數較多,需要家人與醫療團隊更多的支持」。

他提醒,「週數較小的早產,最好能設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生產,讓寶寶能夠得到最專業的照顧;如果早產在醫療上幾乎不可避免,請孕媽咪不妨事先了解預定生產醫院照護未足月新生兒的能力,萬一發生真的早產時,可從妊娠週數與胎兒體重評估是否能在原訂醫院生產,或是要轉診到大醫院生產」。

葉長青醫師強調,「孕媽咪屬於高危險妊娠的族群、有早產狀況且週數小,建議直接到醫學中心生產,除非一時到不了醫學中心,可先就近看診,再以母體轉診的方式,送到醫學中心生產,讓早產兒能夠在一出生就得到最及時且最專業的照顧」。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圖/蘇鈺婷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早產風險評估是預測,未必會發生,但了解發生機會予以預防措施,為早產兒做最佳準備」

延伸閱讀
【影片】產前運動練 3 招,幫助生產快速又順利!
不想吃全餐該怎麼辦?想順利生產要注意這 3 不 3 要
新生兒科醫師產房待命!第一時間給予專業緊急照護,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