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進行式》掌握 4 方向,幫助孩子找到「原生自驅力」迎向未來

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指出,過往談到教育或工作,多數人都比較重視「what」,總在想要學什麼、要做什麼,但如今,大家應該更要關注「why」跟「who」,先思考動機,然後再想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進而找到舞台。

AI帶來的變革已是現在進行式,教育該如何因應、怎麼演化?長年關注人才培育、生涯輔導議題的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認為,重點在於「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然後「找到自己跟世界的關係」。

林雅芳曾於英特爾、微軟、華碩等知名企業任職,於2019年擔任Google台灣總經理一職,負責業務行銷跟運營工作,帶領這家科技巨頭安度疫情巨變。

職涯亮眼的她,多年來也一直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協助青年做生涯規劃,對於人才與教育議題,有深刻觀察。

她比喻,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極其複雜,「以前可能就像從A點到B點,你打開地圖搜尋一下,就知道路了;但如今的變動太大、太快,就好比你前方的能見度不到500公尺,這時必須得找路,然後不斷的打怪。」

這過程中,需要有「柔韌心態」,才能不怕迷路,也要有「原生自驅力」,才能不斷學習、歸零、再學習。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出身平凡,國中才學英文,工作後才出過國

林雅芳近日出席「2023未來教育國際論壇」,暢談該如何迎向AI變局。在演講中她透露,自己是土生土長、在台灣長大的,「上了國中,我才知道要學英文,也一直不曾出國過,是工作後要去美國出差,才辦人生第一本護照,也才跟同學借錢買第一台筆電。」

因為原生家庭算是辛苦,林雅芳一直希望能早點自給自足,從大四就開始工作,最高學歷只有大學畢業。

她分享,自己的職涯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科技」跟「國際市場開發」,過往做過硬體、軟體,現在則做網路、大數據;台灣的科技業是出口導向,她的工作經歷也與個人電腦、手機、大數據AI等產業發展高度相關。

若從總體經濟面來看,林雅芳是在網路泡沫化時進入職場,中間經過金融海嘯,前陣子則碰到疫情,如今又有疫後的經濟不確定,變動儼然是新常態。

幫助青年生涯探索,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

回歸自身,林雅芳說,在每個階段,她都有不同的動機,起初是希望工作能自給自足、也能照顧家人;後來她看到世界之大,興起了探索世界的熱忱,任何市場都願意去,曾去過50多個國家,對於跟不同文化的人合作感到很有趣。

「雖然我家庭比較辛苦,但得利於台灣的教育,又搭上台灣全球化歷程;每次我在面試新同仁時,看到有人研究所畢業、有人在很多公司實習過、有人去歐洲交換學生、有人高中就會寫程式等等,總會反思,覺得我現在會找不到工作吧?國中才學英文、工作前沒出過國、連電腦都沒有…」

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林雅芳,在工作之餘,也和非營利組織合作,希望協助弱勢青年做生涯探索。

她認為,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認識自己跟認識世界的旅程」,所以在輔導青年時,常用「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這兩個角度來切入。

AI 持續發展不可逆,將對產業帶來實質影響

對於AI的到來,林雅芳直言,其實AI的發展是持續進行中的,Google在2016年就強調自家是AI first的公司了。

那為什麼社會大眾現在才焦慮?「主因最近AI的資料、算力跟模型到了某一個聚合點,就出現大家看到的爆發性進展;而且之前都是決策式AI,把數據集合在一起,用來優化決策流程,去年興起的則是生成式AI,讓眾人更有感。」

她分析,AI對產業帶來的實質影響有兩類,其一是「AI產業化」,亦即核心事業是AI的公司會出現,提供相關服務或工具;另一類則是「產業AI化」,包含金融、製造、服務業等,開始思考如何用AI讓客服更流暢、讓製程良率提升,用AI來降本、增效等等。

AI 取代的是「職能」,不會取代「人才」

而對人才層面的影響,林雅芳指出,很多企業都已經在思考,哪些任務能給AI做、哪些則需要人來做,公司勢必會重新定義員工、部門和組織,也會重新思考願景跟策略。

但即便能給AI做的工作,還是需要有人去統合,讓事情往更好、更有效能的方向走;林雅芳強調,AI逐漸在取代的,是「職能」,而非「人才」,企業會運用AI,把特定任務以更便捷的方式完成,不過,人才能負責、才有人性與創造力,這是AI無法取代的。

未來的職場樣態,會是以「技能」為核心,「像我們公司就已經在做技能盤點,在想既有員工要加強哪些能力,如何與時俱進。」

企業看人才:性格、價值觀、可轉移能力、專業能力

當愈來愈多事情AI就能做,也意味著一件事情要做到80分才算及格,林雅芳提醒大家,要關注自己如何成為領域中PR90的專家,也要善用AI工具,精益求精。

外在世界的變動,除了AI的到來之外,還包含國際情勢、地緣政治、世代差異、人口負成長等等,「變革已是現在進行式,未來必然是變動的、複雜的。」

認識世界、關注外在的同時,也得認識自己。林雅芳說,企業在看人時,通常會考量性格、價值觀、可轉移能力與專業能力;所謂可轉移能力,包含軟實力、批判性思考、複雜認知能力、協同合作能力等。

而性格與價值觀,和每個人的過往經驗跟原生家庭都有關,「企業看這塊,其實也就是把一個人當成『全人』,而不是『工具人』。」

勇於解決陌生問題,練習與他人協同合作

至於Google怎麼找人才?林雅芳分享,專業能力只是最低標,還要有解決陌生問題、跟他人協同合作與領導的能力,而且要有很強的自我激勵能力、自發的想把事情做好,當然也要符合企業文化。

她透露,Google在面試時,通常會有情境題,看應徵者如何去解陌生問題,「你的答案不一定要最完美,重點在如何靠近問題、看待問題,我們從中了解你的思考思路、人格特質。」

領導力也是重點,以往大家會認為,職位最高者才需要領導力,但Google相信每個員工都需要有領導力;林雅芳舉例,在進行跨部門專案時,並沒有「誰是誰的老闆」,就需要領導力促成橫向合作。

又比方說,當需要共同完成任務時、其他同事遇到困難時,該如何因應,這都是領導力的要素。她強調,Google內部員工來自世界各國,光台灣就有超過20個國籍的同事,能否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類型的人合作,也是Google看重的特質。

父母掌握 4 方向,陪孩子找到「原生自驅力」

對於父母們該如何陪伴孩子迎向未來,林雅芳提供以下四個思考方向:

首先,「教練型的引導」或許會比「直接教」還好,孩子在探索過程中自己領悟、自己學到的,更深刻,也更能激發出新的想法或創意。

第二,「學用接軌」固然重要,但孩子最初的好奇心,並不是為了最後要用,如何給予孩子養分,讓孩子保有好奇心、能勇敢探索,也讓那份靈性不會被扼殺,至為關鍵。

第三,幫助孩子理解跟尊重不同的價值,能跟不同類型的人協作,擁抱多元。

第四,要有自信,「每次有人問我成長歷程,我都很直接地說,我媽不太管我,很放手讓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原生的自驅力』最重要,你想要成為什麼、就努力做什麼,你發現自己缺什麼、就再去學什麼,Find your why and who you want to be。」

未來世界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地圖能指引明路,要自己找路,要不斷打怪,要不怕迷路,要有「柔韌心態」。正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南非總統曼德拉所言:「願你的選擇,反映你的盼望,而非你的恐懼。」

文/未來 Family 圖/楊紹楚

※本文由未來 Family 授權,原文出自 AI進行式》Google總經理林雅芳:大人請讓孩子保有最純真的好奇心,助孩子找到「原生自驅力」

延伸閱讀
青少年使用 3C 科技會危害身心健康嗎?研究:父母的態度扮演關鍵角色
文科媽媽變身AI專家》溫怡玲:父母請放下焦慮,跟孩子一起成為「有機學習體」
愛看TikTok、IG、YouTube ,你短影音成癮了嗎?「短影音」促進多巴胺,小心兒童變成抖音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