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熱傷害就診數創 3 年新高!4 種熱傷害類型症狀大不同,只要 4 招就可避免

20230707_兒童熱傷害就診數創-3-年新高!4-種熱傷害類型症狀大不同,只要-4-招就可避免

最近天氣炎熱,台灣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從 7 月初起已進入「入夏以來最大規模」的高溫天氣,各縣市溫度從攝氏 36 度至 38 度不等,彷彿身在烤箱中。開始進入炎熱夏天後,兒童須特別小心熱傷害帶來的健康風險,除了避開高溫時段在外走動,日常生活善用 4 方法可有效避免兒童熱傷害。

暑假來臨,是孩子參加各類活動的好時機,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出門在外要慎防熱傷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18 歲以下族群因熱傷害就診人次達 89 人,約為近 3 年就醫人次 2.3 倍,不可不慎。

4 種熱傷害類型,原因、症狀都不同

兒少是容易發生熱傷害的族群之一,國健署指出,幼兒因身形小、新陳代謝速度快、體表水分蒸發速度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而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

目前常見的熱傷害類型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尤其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 30% 至 80%。不過 4 種熱傷害的表現方式有些不同,影響身體的嚴重程度也不一,以下仔細介紹熱傷害的症狀與風險。

熱痙攣

  • 發生原因:若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可能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造成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
  • 症狀表現: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 1 到 3 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

熱暈厥

  • 發生原因:容易發生在炎熱環境中,且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時。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此時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都會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
  • 症狀表現:以暫時性暈厥的症狀為主,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為正常,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較為嚴重的中暑。

熱衰竭

  • 發生原因:雖說「衰竭」2 字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只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 症狀表現: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攝氏 40 度,不過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還是得小心預防。

中暑

為 4 種症狀中最嚴重的類型,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而演變的狀況。中暑分成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 發生原因: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並呈現乾燙潮紅狀態。
  • 症狀表現: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 40°C(肛溫 40°C、耳溫 39.5°C、腋溫 39°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無論是室內或室外,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廂裡。一旦發現身體或意識不清,就代表是熱傷害的症狀,要特別注意。

避開高溫時段,日常生活 4 招嚴防兒童熱傷害

至於如何降低或避免熱傷害的風險?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儘量避開上午 10 點至下午 2 點的時段外出,降低因為高溫而造成的傷害。日常生活中遵守以下 4 個重點,將可有效預防兒童熱傷害,保護身體健康。

  1. 穿著輕便: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讓孩子穿著與成人一樣感到舒適相同厚度的衣物,並在幼兒衣著上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
  2. 遮陽通風:外出時,選擇有防紫外線之遮陽帽或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若使用推車時,則應選擇有透氣的遮陽布。另使用背巾或背帶時,優先選用透氣舒適的材質,避免悶熱,並選擇通風陰涼處休息。
  3. 時時喝水: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保持人體所需的水分,避免脫水等症狀。
  4. 留心孩童:以小型交通車(娃娃車)為例,每次下車時,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子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另也不可因孩子在睡覺,或大人下車處理事情很迅速為由,就將孩子獨自留置車內且車門反鎖,應將孩子一併帶下車,以避免危險事情的發生。

仔細觀察兒童狀況,出現徵兆請送醫

國健署建議,若家長發現兒童在活動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的情形,包括疲倦、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停止手邊進行的活動,並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

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或是感覺快要昏倒,且體溫持續上升、並出現停止流汗、臉頰發紅、皮膚乾燥和嚴重的意識不清或混亂甚至昏迷,則需以最快的速度就醫或撥打 119 送醫。

另外,為兒童做好防熱準備的同時,家長也要隨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適時適量地補充水分,善用遮陽與防曬用品,遠離熱傷害的發生,讓親子都能擁有開心且健康的暑假。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國健署 熱傷害的種類,有什麼症狀?

延伸閱讀
暑假放飛生活作息一團亂 ! 「坐式生活」影響發育 引導孩子做到「這 3 點」
 暑假糖飲喝不停 「空熱量」食物讓你成為糖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