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嫌你煩、伴君如伴虎?薩提爾講師: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件事,親子之間才不會漸行漸遠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隻小刺蝟,心情不好時,便會豎起全身尖刺,抗拒父母的接近與關懷;若不想和孩子漸行漸遠,親子間的互動模式必定得改版、升級,也別忘了,孩子不是故意使壞,而是用行動在發表「獨立宣言」。

和孩子相處時,總是不小心就踩雷?
孩子漸漸的不想跟你說話,越來越冷漠?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找不到讀書的意義?

和青春期孩子「相愛相殺」的種種,總讓父母百般煎熬,不知該如何安度這段時光。

親職專家吳孟昌本身有兩個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明白那種「伴君如伴虎」的感覺。他觀察,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以倔強的外表,隱藏敏感、脆弱的心,這種矛盾,是孩子為了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在尋找答案時的必經過程。

面對孩子的轉變,父母難免失落、氣惱,但還是得耐心的找出新互動模式,有效的將「我在乎你」的心意傳達給孩子,親子之間才不會漸行漸遠。吳孟昌在大學任教多年,也長期浸潤於薩提爾成長模式,近日他將陪伴孩子的經驗與心得,集結成《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一書。

他分享,歌手劉若英在〈給十五歲的自己〉這首歌中,有句歌詞是「不確定自己的形狀,動不動就和世界碰撞。」很貼切的描述了青春期的彆扭。

就如同薩提爾提出的「冰山理論」所言,每個表面的行為,背後都有其情緒、觀點與期待等等,父母若想好好陪孩子走過這段「登大人」的蛻變期,關鍵是瞭解其叛逆行為下的心理需求,然後有耐心的、溫柔的陪伴;這落實在生活中,有一些具體方法可依循:

1、以孩子為「主帥」,父母轉換成「參謀」

「孩子小時,總亦步亦趨的跟著我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孩子越來越大、越來越有主見後,如果你還是用過去的方式跟孩子互動,他們只會覺得被監控、被批判,」吳孟昌說,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難免想逃離、想呼吸自由的空氣。

青少年的叛逆、彆扭、捉摸不定…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在自我探索,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

若想降低親子衝突、讓孩子不再時時帶刺,吳孟昌建議,父母可以試著轉換人設,把「主帥」的位置讓給孩子,自己則退居「參謀」之位,讓孩子開始練習做各種決定、展現自我。

過程中,難免有看不順眼、看不下去的時候,這時,父母要意識到自己只是參謀,不能直接批判或質疑主帥,而是要適時獻策。比方說,孩子跟同學相約出遊,卻臨出發前才告知父母,此時與其責罵或說教,不如問問孩子是否需要接送、是否需要幫忙聯繫對方家長等等。

吳孟昌分享,隨著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跟孩子相處的姿態,也要「進化」成有點旁觀,但又感興趣,更要不斷提醒自己:控制是滿足自己,陪伴才是協助孩子。

2、用「過來人視角」看待孩子,更能同理

想做個好參謀,並不容易,也需要學習,而用「過來人視角」來看待眼前、回想自己年少時的類似情境,最有助於同理孩子,並給出適切的回應。

吳孟昌舉例,他國三的兒子,有次抱怨讀書很煩,「我便跟孩子聊,問他煩什麼,他說自己數理一直不好,然後,我就聊到自己以前也覺得讀書煩、甚至曾想去死,而且我數理也不好;相較之下,他比當年的我『耐煩』多了,至少一直沒放棄…」

在這個情境中,多數父母會開啟「說教模式」,要孩子再堅持一下、再努力一點,但即便是出於關心與善意,孩子還是很有可能進入「防禦模式」,豎起身上的刺,讓親子互動淪於對立,或為了明哲保身,從此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說話。

而吳孟昌的方法是透過談話,深度理解、同理孩子,「我並不急著解決兒子讀書倦怠、數理不好的『問題』,而是想要關心他這個『人』。」

表面看來,難題雖然還是在,但親子相處的氛圍卻好多了,至少能降低彼此間的能量耗損,為孩子增添面對現實的勇氣;孩子還可能願意更進一步和父母聊更多,或有機會能共同釐清問題、一起尋找解方。

3、以祝福取代嘮叨,勇敢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就「使命感」大爆發,這個也想碎唸一下、那個也看不順眼,用嘮叨來傳達愛,這種症頭,到了孩子青春期時,特別容易引發衝突,父母自認是「愛」,孩子卻只感受到「礙」。

用祝福取代嘮叨,是吳孟昌的建議。「我曾在親職工作坊中,碰到一位媽媽,兒子都已經高中了,還常晚起遲到,總嫌媽媽嘮叨;其實,就別叫他了,讓他遲到幾次,或許就會改善了。我們要有讓孩子承擔後果、體驗失敗的勇氣。」

就如薩提爾所言,每個人都有其所需要扮演的「角色」,父母會嘮叨,是因為擔心孩子、是因為太認真扮演父母這個角色了。只是,角色就像戴在頭上的帽子,是可以調整的,有時也得拿下,才看得清真正的自己。

青少年的言行舉止,其實是種「獨立宣言」,他們急著證明自己長大了,此時父母不妨放輕扮演父母角色的力道,花點心力找回自己、照顧自己。當然,平常仍要關心與陪伴,必要時還是可以提醒孩子,但別忘了,孩子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

4、在乎孩子這個「人」,而不是孩子的「光環」

有些父母對孩子放不了手,源自於焦慮,擔心孩子現在的表現,會影響未來的成就,尤其在快速變動的世界,孩子該如何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是父母心中最大的憂懼。

這份焦慮,也常是父母緊盯孩子學業的主因,更是許多青少年的壓力源。當孩子不符合父母的期待時,吳孟昌提醒,父母先別急著失望、也別急著改變孩子,而是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在乎的是孩子這個『人』,還是在乎孩子的『光環』呢?」

若發覺自己也還是在意「光環」的,那可以再想一想:

「我為什麼那麼在意呢?」(是希望孩子好?是把孩子當成光宗耀祖的工具?)

「當我還是孩子時,是有光環的嗎?」

吳孟昌說,把父母的角色拿掉之後,我們跟孩子,其實都是人,當我們眼裡只有角色時,就會將各種期待,投射到彼此身上,假若對方無法滿足這些期待,我們就很容易會失望、憤怒、悲傷…所以,我們要練習從「人」的角度,來看待對方,才能真正的同理與陪伴。

很多時候,孩子帶刺的言行,其實背後是想問:「我值得被愛嗎?」父母永遠要記得,孩子是用你看他的眼神,來看待自己。父母溫柔傳達出「我在乎的是你這個人」的訊息,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守護、被支持,增添孩子與現實挑戰拚搏的勇氣。

固然,每個人都脫離不了這社會,或多或少會被某些世俗價值觀框住,「但親子關係,就是你跟孩子的關係,而且是一輩子的,當很久很久以後,你或孩子回頭看時,希望這段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吳孟昌說,他希望跟孩子之間,是「有愛的關係」。每當教養之路面臨挑戰、徬徨憂懼時,想一想這個最本質的問題,就會有答案。

文/未來Family 圖/孫沛群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原文出自孩子總嫌你煩、伴君如伴虎?薩提爾講師:父母請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件事,親子之間才不會漸行漸遠

延伸閱讀
這樣跟孩子聊天才是「有效溝通」!心理師 4 步驟教親子聊天法
青春不是病,叛逆起來卻很要命》神老師:我兒子也曾買遊戲點數刷了4萬元,我沒罵他,而是…
10 分鐘有品質的親子相處,能改變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