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兒女來到小學階段,爸爸媽媽不免擔心孩子在校的生活,以致於常常需與老師聯繫、請教。與老師成為「教育合夥人」、擁有一致的教養觀念絕不是壞事,不過家長可能也得思考,常溝通的背後恐怕也伴隨孩子難獨立的副作用,家長須謹慎看待「親師溝通」這件事,別讓它成為傷及孩子的雙面刃。
親師溝通技巧指引
「老師,我的小孩在學校有沒有朋友?」、「老師,我的孩子上課專心嗎?」老師常常收到來自不同家長的訊息,無論是透過聯絡簿、LINE 訊息或是電話。源於對孩子的擔憂,多數家長都會選擇與老師密切聯繫,以便了解孩子狀況。不過如果家長常常選擇自己跟老師溝通,可能需檢視 2 個問題:
- 常跟老師溝通,是否相對減少孩子「自己」與老師溝通的機會?
- 溝通過程中,是否善用親師溝通技巧、達到溝通效果?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1 狀況讓親師溝通成雙面刃
任教於台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的楊文琪老師,擁有 20 年以上教學經驗,教學過程中不乏遇到需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從老師的角度看,「親師溝通」並不僅限於孩子發生狀況時與家長的聯繫溝通,就連家長幫孩子問功課內容等小問題,也算是親師溝通的一部分。
老師與家長聯繫密切、配合度高,能更了解孩子狀況,發生問題時也能互相討論,對孩子有一定益處;再者,如果老師需要家長支援班級事務(如挑選戶外教學地點等)時也很方便。但假如孩子發生任何問題,家長都習慣出面向老師詢問與協調,楊文琪認為親師溝通就可能因此成為雙面刃,讓老師覺得有壓力,也讓孩子失去學習自己主動溝通與解決事情的能力。
楊文琪解釋,並不是要家長與老師完全不互動,而是應該大事由老師、家長溝通,但小事交給孩子本人,否則孩子到高年級仍習慣家長的幫助,反而錯失成長的機會。尤其當孩子進入國、高中階段,更需自己與老師溝通,因此讓孩子在國小時學會與老師溝通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家長與老師:互相信任、彼此安心
親師之間到底怎麼溝通才算是有效溝通呢?楊文琪認為,「家長與老師間,最重要的是信任與安心。」如果家長與老師是互相信任、彼此安心的關係,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時,就不會每一次都詢問老師發生什麼事,因為詢問的背後代表著家長不安的心,如果信任老師的專業、相信老師不會隨意對待孩子,很多事都可以讓孩子直接告訴老師。
另一位任職於彰化的資深國小老師說到,基本上不常與老師聯繫溝通的家庭,大多數都是足夠信任孩子的爸爸媽媽,孩子在校穩定,也多能記住學校交代的事。以她在教育現場的觀察更發現,這樣的孩子學習效果與表現也都較佳。不過她也提醒,假如孩子真的在學校發生狀況,家長就必須正視問題,與老師互相配合、解決問題,如此就是親師間最好的相處模式。
親師溝通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親師溝通中有個非常有用的「三明治溝通法」可以推薦給家長,意思是在開頭及結尾用同理、肯定、感謝的語氣,中間的溝通重點就可以陳述想法與建議。楊文琪也說,這招不只能用在親師溝通,師生間的溝通也相當適合,具體方法可以這樣用!
狀況一:孩子在校與人衝突
孩子在校難免會與同學產生衝突,回家多數避重就輕訴說自己的委屈。楊文琪表示,這種狀況容易成為家長不理性的引爆點,尤其第一時間家長可能先找到老師,在憤怒及認為孩子受委屈的情緒下,很可能脫口而出「老師你為什麼要這樣指責我的小孩?他又沒有做錯!」等質問。不過如果家長不是先全然相信孩子,而是透過更中立、客觀的態度詢問老師,老師心情上也會比較舒服。
- 開頭:今天孩子跟我反應了一件事,但我認為老師似乎不太會這樣處理(肯定、不全然否定)。
- 中間:因此想再問老師今天發生什麼事(態度理性、平靜)。
- 結尾:感謝老師的話語。
狀況二:孩子無法負擔作業時
作業太多、寫不完也常常是孩子校園生活中的一大困擾,楊文琪提到,自己班上由於著重練習作文,因此背書、閱讀,甚至寫讀報心得都是日常作業,不過就有發生過有位學生曾努力背書卻還是背不好,每天都背到三更半夜的狀況,算是事態嚴重,因此當時是由家長出面反映。
- 開頭:老師,孩子在這件功課上真的很努力,每天都背到很晚。
- 內容:但孩子每天都背這麼晚、這麼多,隔天起來抽背還是不會,不知能不能跟老師討論調整作法?
- 結尾:感謝老師。
楊文琪說,至少家長先讓孩子努力過了,而不是無任何作為只是拒絕,在這種狀況下,若由家長出面說明,老師都能配合調整更適合孩子的作法。比如後來楊文琪減少孩子背誦段落的數量,抽背時也會刻意點孩子會背的部分,不僅孩子背得更快樂,也能從小小的地方獲得成就感。
家長放心、放手,讓孩子學習獨立
以往不同年級家長所關心的問題有所差異,比如家有中低年級生,父母可能著重在生活習慣的建立、人際上;高年級生則比較針對功課。但隨著時代變遷,家長對孩子學校生活投入關愛的比例較以往更多,因此問題不再分齡、分眾,許多事家長都想親自與老師確認,卻會弱化孩子的獨立能力。
什麼時候可以讓孩子一步步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與老師對話?彰化資深國小老師認為,若今天孩子的問題屬於班級統一事務,像是「考試範圍」、「學校活動資訊」等,不是個別發生的狀況,爸爸媽媽就可交由孩子自己詢問老師,如此也能養成孩童責任感與獨立。
楊文琪強調,「雖然不獨立對孩子而言似乎輕鬆得多,但老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追求獨立、不去依賴他人。」家長們往往把獨立想得太困難,總認為孩子做不到,但只要老師的要求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孩子都有機會做好,甚至做得比我們想像的好。
因此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可以放心交給他們自己處理,而老師需要家長配合時再適時出面,這就是最好的親師溝通模式。
文/陳韋彤 圖/雷思瑜
延伸閱讀
金錢知識從小學起!想教孩子學好理財, 就從零用錢教育開始
2023 年起托育補助、育兒津貼取消排富條款!教育部估總計 103 萬名幼兒受益
身體教育就是教「拒絕」身體碰觸?資深心理師:從幼兒到青春期,父母最關鍵的是做到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