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日,常聽到家長要帶孩子出門「放電」,消耗體力、幫助睡眠!雖然只是在公園中跑跑跳跳,但在兒童發展過程中,適度的運動能增進孩子各方面能力,好處多多。
兒童成長階段是身體動作發展重要時期,若能讓孩子多活動利大於弊。家寶診所物理治療師莊凱傑表示,有運動習慣的孩子體能表現較佳,免疫力較強不易生病,此外,注意力、想像力、心智發展、社交能力等各項能力表現都較同齡孩子好。
宅男宅女養成,真的都是父母的錯
但如果孩子不愛運動怎麼辦?莊凱傑指出,家長是鼓勵孩子多運動的推手,爸媽的喜好會直接影響到小朋友,如果父母不喜歡戶外活動、運動,每天只想待在家,孩子通常也是個愛家的宅男、宅女。
莊凱傑提醒,別把運動這件事想得太困難,不是一定要跑得很喘、很累,才叫做「運動」。其實,爸媽陪孩子運動是一種「親子互動」,即使是簡易的暖身操也能增加親子間的情感。建議多帶寶貝外出活動,增進感情外也能促進孩子發展。
他解釋,孩子運動習慣的養成,取決於「家庭教育」 。 即使只是在公園跑一跑、玩一玩,對於兒童腦部、肢體發展都有極佳的幫助,藉此可以訓練孩子的動作穩定度,經由不斷的累積,孩子能完成的動作也會越來越多。
引導孩子樂在運動,增進親子感情
可以藉由趣味的方式,讓孩子對運動產生興趣。他建議:「可以透過觀看電視、書籍,模仿其中的角色進行活動設計,漸進式引導孩子進行基本的運動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運動的樂趣。」
莊凱傑提醒,選擇運動場所時,應注意「安全」!盡量選擇較軟的場地上跑跳,像是在草地上跑就比硬質地板安全許多;運動過程中,也應避免拉扯孩子手臂,避免出現脫臼等狀況。
在運動過程中,父母也可觀察孩子發展狀態,包括平衡能力、協調能力、敏捷性、柔軟度、心肺耐力等;而運動強度是 否足夠,則可以從孩子的疲累程度判定,是不是很累、很喘。莊凱傑說明:「以 10 歲小孩為例,心跳速率一分鐘約 150 〜 160 下、持續 15 〜 20 分鐘就是很強的運動效果。」
運動不足釀「發展遲緩」!從同年齡兒童觀察起
隨著運動量變大、心肺耐力就會增強,運動時間也可以慢慢拉長。莊凱傑提到,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兒科醫學會的建議運動量為:每週 3 次以上、每次約 60 分鐘。「而台灣孩子只能利用下課 10 分鐘活動,運動量明顯不足。」
運動量不足問題大,竟讓孩子出現「發展遲緩」!莊凱傑分享,有孩子雖然心智沒有問題,因為爸媽太過忙碌,無法帶他外出活動,使得孩子出現動作發展遲緩。所幸,到醫院進行評估後,經過漫長時間的復健,終於恢復正常。
他提醒,若發現孩子跟同年齡的孩子做比較,動作較緩慢、狀況不理想,或是某些特定動作無法做到,像是單腳跳、雙腳跳等能力,有可能是運動量不足造成發展上較為緩慢,此時就要給專業的醫師評估。
專家提醒:學齡前後運動類型大不同
不同學齡階段進行的運動模式也有不同。莊凱傑表示,針對各年齡層可選擇不同運動形式,每周進行 3 次以上。
★ 學齡前:不需要太複雜的運動形式,可以從事跑跳、翻滾、大幅度活動,或是與父母在空曠場地上小追逐、玩球,若進入 3 ~ 6 歲活動量開始增加後,到公園溜滑梯也很好的活動。
★ 學齡後:可進行較複雜、多樣化、競賽型運動類型,例如打籃球、棒球、直排輪等,家長可以考量孩子的興 趣進行選擇,讓孩子對運動產生興趣時才會長久持續下去。
文/王芊淩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小孩子做什麼運動最好?研究:增加腦力、預防失智靠童年運動
疫情期間孩子動不了、睡不好!楊晨醫師 3 招運動法幫孩子放電
春天、戶外運動孩子到底怎麼穿?小兒科醫師分享幼兒穿衣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