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漿菌感染激增,最怕抗藥性影響治療成效!醫解析抗生素替代療法

20240826_黴漿菌感染激增,最怕抗藥性影響治療成效!專科醫解析抗生素替代療法

咳嗽咳不停,甚至狂咳到吐!新冠疫情後,國內不時出現「黴漿菌」感染病例,甚至引發大規模呼吸道感染。兒科醫師提醒,在所有年齡層中,5〜15 歲國中小學童最容易被傳染,而開學日將近,群聚感染狀況恐怕更嚴重。

根據流行病學顯示,自 2022 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黴漿菌感染病例顯著增加。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宗儒表示,醫院包括門診、急診及住院患者中,也發現不少黴漿菌感染的兒童。

黴漿菌感染激增,抗藥性成治療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黴漿菌感染在 5 歲左右的幼兒最常見,但這 2 年發現患者年齡有向兩端擴展趨勢,更小的嬰幼兒和青少年感染比例都有所增加。吳宗儒說,更嚴峻挑戰黴漿菌抗生素的抗藥性狀況。

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醫檢師吳珮瑄指出,關於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非典型細菌,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播,潛伏期約 10〜14 天,好發的年齡為 5〜15 歲的國小、國中階段的學齡童。

感染後症狀最常見是支氣管炎,有喉嚨痛、倦怠、發燒、發冷及長達數週數月的咳嗽,甚至胸痛、呼吸困難;極少數病人會引發嚴重併發症,如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等。

吳珮瑄表示,約有一成的病人會造成肺炎,但因其造成的肺炎較一般的肺炎症狀更為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而確診的檢測方式,是利用血清學檢驗肺炎黴漿菌的 IgM 及 IgG抗體。

黴漿菌抗藥性對策,替代療法上場

吳宗儒提到,有研究指出,近來黴漿菌對巨環類抗生素,例如,紅黴素 erythromycin、阿奇黴素 azithromycin 等的抗藥性比例很高,這意味著傳統首選治療方式有可能會失效。

吳宗儒指出,黴漿菌肺炎目前無疫苗,仰賴自身免疫力與抗生素治療。而黴漿菌抗藥性目前沒有快速檢測方法,只能看治療反應來判斷。「抗藥性的產生造成治療的不確定性,不僅增加患者痛苦,也加重家庭和醫療系統負擔,甚至造成醫病關係緊張。」

吳宗儒說,當常規抗生素-巨環類抗生素無效時,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替代抗生素,如多西環素 (doxycycline)、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莫西沙星 (moxifloxacin) 和環丙沙星 (ciprofloxacin))。然而,這些藥物在兒童中使用時需特別小心。

替代用藥 1 多西環素

屬於四環素 tetracycline 類抗生素。以往不建議 8 歲以下兒童使用,因為可能影響骨骼和牙齒發育。最新研究發現,8 歲以下短期使用(少於 3 週)可能安全,但仍需謹慎評估。

使用此藥皮膚對紫外線更敏感要小心曬傷,且服用方式要正確,避免導致藥物刺激食道發炎。吳宗儒提醒,用於成長快速期、運動量大或併用類固醇的兒童風險較高。

替代用藥 2 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莫西沙星

屬於氟喹諾酮 fluroquinolone 類的抗生素。使用時需注意可能影響關節、韌帶和肌腱,成長快速期、運動量大或併用類固醇的兒童風險較高。使用中及停藥後 4〜6 週應避免中高強度運動。此外,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影響心臟及主動脈健康,使用前及使用中應監測心電圖。成長快速期、運動量大或併用類固醇的兒童風險較高。

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 輕症患者:可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 使用常規抗生素時:密切觀察 2-3 天,判斷藥物是否有效。
◆ 需要使用替代藥物時:通常療程為 7-10 天,並留意及監測副作用。
◆ 重症患者:可能直接使用替代藥物。
◆ 個人症狀病史、接觸者傳染史、用藥史等等可以幫助診斷黴漿菌,及是否考慮巨環類抗生素抗藥性。

預防勝於治療,提高免疫降感染風險

吳宗儒呼籲,面對黴漿菌感染和抗藥性的雙重挑戰,預防是最好方案。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咳嗽時遮掩口鼻、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等;以及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以增強免疫力,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諮詢專家: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任 吳宗儒花蓮慈濟醫院檢驗醫學科醫檢師 吳珮瑄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整理包 / 「會走路的肺炎」肺炎黴漿菌 症狀、預防與治療 10 大問題一次解
黴漿菌傳染力強全家中標,還會重複感染!一次看重症風險、症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