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其實是一種疾病,卻因為太過普及,而常被忽略。醫師觀察台灣家長對兒童近視的認知,發現 5 成家庭沒有落實孩子的近視控制,原因在於不了解近視矯正與控制之間的差異!究竟兩者有何不同?哪個才是能避免孩子近視度數繼續飆升的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近視問題是一種全球「流行病」,預估 2050 年,全球將有 50% 的人罹患近視。而目前台灣現況是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為 3.78%,但升上小六後就大幅增加到 62.66%,進入高中後,更是 10 位裡有 9 位有近視,其中 3.5 位為高度近視。
沒做好近視控制恐讓度數逐年上升
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負責人吳佩昌指出,近視度數是會逐年增加的,幼兒園開始到國中近視,平均每年近視度數會增加約 100 度;上了高中後約每年增加 50 度。而高度近視後(即度數大於 500 度),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 10% 可能會失明。
然而,台灣近視病醫學會調查了 3000 個家中有 6 至 15 歲孩童的家庭,了解父母們對於近視的認知觀念,卻發現有 9 成孩子沒有定期檢查視力的習慣,甚至有 5 成家庭未落實近視控制!但其中超過 5 成的家庭兒童罹患近視,且 9 成以上近視度數已經逼近 100 度,甚至有近 100 位家長的子女為高度近視兒童。
近視控制 vs 近視矯正差在哪?
只要一近視,其實就無法逆轉,因此吳佩昌強調,兒童應於適當年齡開始做近視控制,而非單純近視矯正,才可以有效減緩近視度數增加,以免度數飆升,未來更容易發生嚴重眼睛併發症,讓孩子免於視線模糊或看不見的未來。但視力控制與視力矯正究竟差別在哪?
吳佩昌解釋,前者可減緩近視增加的速度,常見工具有低濃度散瞳劑藥水、角膜塑型片、治療性鏡片或日拋軟式治療性隱形眼鏡;後者則是配戴傳統鏡片或隱形眼鏡,矯正近視度數,單純達到當下恢復清晰視力的效果,但度數依然持續增加,不良用眼習慣更會加速惡化。
建立 4 大生活習慣,戶外活動 120 分鐘最重要
「近視是可以控制與預防的。」吳佩昌提醒,如果孩子已經近視,務必及早就醫進行近視控制。而除了常規治療,也建議家長注意子女日常作息,目前研究已證實,每天 120 分鐘的戶外運動,對保護眼睛最有效,因此爸爸媽媽們可以與孩子建立下列好的生活用眼習慣,包括:
- 每日盡量 2 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最重要)。
- 用眼距離與姿勢要適當,保持眼睛與書本維持 35 至 45 公分的距離。
- 用眼 30 分鐘休息 10 分鐘。
- 充足睡眠、均衡飲食。
吳佩昌強調,台灣自 2018 年開始推動近視病防治,2022 年與 2017 年相比,高三高度近視人口以下降 12%,都是因為台灣已正視近視是一個疾病的問題,也相對應的提出有效的保護眼睛政策。以台灣 2300 萬人口來說,減少 10% 人高度近視,等同於減少上百萬人的失明風險。
另外,吳佩昌也呼籲,無論小朋友的眼睛狀況,孩子成長至 3 歲後,其實就可以定期至眼科檢查掌握小孩眼睛狀況及遠視儲備是否足夠,務必要重視近視也是疾病的觀念,打造孩子的好視力,讓他們降低近視病威脅的機率,更是有助於孩子未來發展,甚至提升競爭力。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家有學齡前兒童注意!北市補助 1 族群可免費「視力複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