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症候群又稱為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是一種急性周邊神經病變,其惡化可能非常快速,大多個案在病發 2 周內病況最為險惡,甚至約20%個案會呼吸衰竭。提醒家屬若發現孩子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四肢無力或麻痺的情形,應儘速就醫由醫師進行評估,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一名 2 歲女童因為肚子痛、無法解尿加上全身無力而被家人送至急診,家人表示病童已經好多天無法自行走路,原本以為是因為腹痛所致,住院後持續出現尿滯留、大便失禁且全身癱軟的情形,經檢查後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罕見急性發炎性周邊神經病變 嚴重恐致癱瘓或猝死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黃伃㚬表示,格林巴利症候群一種極少見的急性發炎性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影響身體的運動、感覺及神經系統,發生的原因大多為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引發免疫系統反應,以致周邊神經被抗體攻擊。患者可能出現急性四肢無力、吞嚥困難,或進一步導致呼吸衰竭、全身癱瘓,甚至猝死等情形。
由於格林巴利症候群疾病惡化可能會非常快速,大部分個案約莫會在病發後 2 個禮拜內達到病況最險惡的階段,約 20% 個案會有呼吸衰竭的情況並且需要呼吸輔助裝置,如果影響到自律神經系統則會導致心律失調及血壓不穩。因此面對 GBS,更需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黃伃㚬指出,目前對於格林巴利症候群,確切致病的原因仍不明,呼籲家屬若發現孩子在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出現四肢無力或麻痺的情形,應儘速就醫由醫師進行評估,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影響神經功能預後。
善用「黃金療法」縮短病程 越早開始治療效果越好
治療上只要診斷確定,除了使用一般的支持性措施,目前公認的黃金療法,血漿置換(一種血液「清洗」過程)和靜脈註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 (IVIG)常常有助於縮短 GBS 病程。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方式治療。
血漿交換治療是發病 12 個月後,患者回復行動能力的機會比較高。目前認為在症狀發生的 7 天內進行血漿置換術效果是最好的,但在疾病開始的 30 天內仍然對於整體的預後有幫助。
一旦確診越早開始治療效果就會越好,可減短疾病的病程並改善整體功能恢復,對於後遺症的減輕也有正面的效果。在早期住院治療和病情穩定之後,大多數病患可參加復健訓練以助於他們在神經功能恢復的同時重獲肌肉力量。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RSV疫苗今年能核准上市嗎?美國FDA:產生格林巴利症候群風險
都是打賽諾菲疫苗!又多一起不良反應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加護病房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