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福利聯盟日前調查指出,兒童每周課餘上網時數達 32.2 小時,且網路世界危機重重,恐會遇上騙財、騙色、騙個資等風險。若要避免孩子在使用網路時遇到各種危機,家長、教師、政府的角色同樣重要。但現行網路安全的預防上確有 3 大問題待解決。
現今線上線下生活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尤其對這群網路原生代兒少來說,網路生活已經成為他們無法切割的日常。兒盟發言人李宏文擔心,孩子能使用手機的年紀越來越早,線上學習的資源和時間也增加,但兒少是否擁有足夠「網路識讀」能力,得以在充斥暴力、仇恨、色情、詐騙、假消息、陌生人等不當資訊的世界中,懂得自我保護呢?
兒盟指出,「網路識讀」是指一個人具有辨識和了解網路資訊對於個人可能造成各面向影響的知識與能力。當具備這樣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避免受到網路資訊內容的不當影響,也保護自己免於網路危險行為。家長、師長、政府三方應一起做出行動,確保孩子的網路素養,但他們卻各自著不同的問題。
家長:不常與孩子談論網路的危險
若說到如何避免孩子在網路受到危害,大多家長認為只要限制上網時間就足夠。然而,兒盟「2023 台灣兒少網路安全暨網路識讀現況調查報告」卻發現,近 7 成家長很少跟孩子討論,或甚至不討論網路的危險及防範方式,但進一步分析發現,若家長直接與孩子討論網路的危險,其網路識讀較佳。
值得注意的是,在兒少被家長限制使用網路時間狀況的部分,發現有 37.9% 的家長會限制兒少的網路使用。只是無論是否有限制網路使用時間,兒少的網路識讀能力不具差異,也就是說一一昧禁止孩子使用網路,恐怕無法達到讓他們遠離網路危害的效果。
第一道防線:父母帶領孩子一起摸索網路
兒少網路安全議題作家黃哲斌發現,當父母帶小孩去公園玩,會因擔心小朋友安全,而陪伴在側,不會放任孩子單獨玩耍,甚至也常導子女如何使用器材、如何和其他人一起玩等;但面對網路世界,父母卻常常是任小孩自己摸索。反觀他國相當重視科技工具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常建立孩子如何保護隱私、數位教養等觀念。
他國如何進行數位教養?黃哲斌舉例,常見家長以共同合作、輪班方式帶領孩子們認識數位主題,比如如何善用 Youtube;如何上網搜尋等,並與孩子進行協商網路使用的時間與內容。如同孩子在公園玩耍一般,家長理應提供陪伴、指導與協助。他也提醒,家庭是第一道防線,但針對弱勢家庭或隔代教養的家庭,學校就是第二道防線,因此提供相關網路教養手冊也非常重要。
學校:現階段網路安全教材,與孩子遇上的危機樣態無關
現行的網路安全教材,與學生常遇到的詐騙樣態無關,隨著時代變化,兒少現在常遇到的詐騙方式如網戀、騙感情、騙私密照,或演唱會黃牛詐騙、騙個資等,但兒少代表 Roy 指出,現在的防詐騙宣導,仍在宣傳如何防止 ATM 詐騙,實在「老掉牙」,使他們難以從學校教學中,了解實際遇到網路危害時的應變方式。
第二道防線:學校與時俱進的情境化教學
李宏文建議,學校應因應網路危害案件,提供兒少解決之道,比如以情境式教學及案例教學,透過沙盤推演的方式,一步步地演示、示範,增加兒少對於網路安全的警覺性,及面對各種危害應對方式等相關知識。
政府:缺少管理兒少網路的專責單位
李宏文指出,現在兒少遇到各種不同的網路迫害,卻只能找不同的單位求救,比如被詐騙找警察,涉及到性剝削找 iWIN(民間成立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一旦缺少專責機構管理,也會使孩子及家長在遇到複合式的犯罪案時求助無門,若孩子同時被騙財、騙色、騙個資,明明是環環相扣的一件事,卻難以跨單位的辦案與處理來幫助這群受害的孩子。
第三道防線:政府跨單位整合保護兒少網路安全
李宏文強調,政府應成立兒少網安專責單位,參考英國網路安全委員會,建立跨域整合政府、執法單位、企業及第三部門的機制,包含消費者保護、警政機關、兒少性剝削防治等單位,從經濟、個資等方面,全面性地保障兒少網路安全,甚至針對透露過多兒少個資的平台進行裁罰。
兒盟目前建議,家長可善用各式工具,如使用「網路識讀量表」,評量孩子是否為網路高風險族群的參考。帶領兒少討論上網安全時,也可透過以下步驟,包含警覺(BE-AWARE)、探索(EXPLORE)、約定(AGREE)、教導(TEACH),讓孩子在網路上懂得保護自己的隱私,瞭解遇到千奇百怪的網友時該如何應對。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中小學生放暑假小心感情、遊戲點數詐騙!詐騙不分年齡,學童應謹記 3C 原則保護自己
兒少暑假上網時間比疫情前多 5 小時!兒盟提醒:需慎防騙財、騙色、騙個資 3 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