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機與孩子對話! 掌握10大親子溝通技巧 強化孩子的社交人際與心理健康

孩子講不聽是所有家長最頭痛的問題,親子教育本就是當了父母後的終生課題,一旦學會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孩子與父母溝通模式就能瞬間改善。家長應把握5歲前的大腦發展黃金期,多與孩子對話、玩遊戲,並與孩子好好溝通、互動,有助於強化孩子的社交人際與心理健康,進而影響未來組建家庭的價值觀。

每當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媽媽該怎麼辦呢?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就給他手機、平板看卡通、玩電動,選擇妥協,答應孩子的要求。不少親子溝通理論一致認為,父母應傾聽孩子的需求,因為他們要的不是看動畫、玩遊戲,而是家長能陪伴孩子,和他們好好互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手機等3C產品是親子溝通模式出問題的禍首

2021年,TEDx Talks 出現史上最萌的7歲演講者,這位女童名為莫莉(Molly),而一旁坐在娃娃椅上、笑開懷的女娃兒,則是她的1歲妹妹阿里(Ari),莫莉在講台上強調家長們應放下手機、平板,從孩子幼兒時期,與他們多多交流互動。

她甚至引用學者研究,說明幼兒在5歲前的大腦發展速度遠勝其他時期,應把握這段黃金期,與孩子對話、玩遊戲,除了能強化孩子的社交人際與心理健康,還將影響他們未來組建家庭的價值觀。

親子溝通技巧從幼兒期開始培養

如果不希望往後孩子與你的對話是「隨便」、「嗯」、「哦」來結束你們的對話,就要從幼兒時期做起。掌握親子溝通10大原則,讓你從現在開始慢慢拉近與孩子間的距離。

1.避免使用恐嚇言語或打罵孩子

在路上,不少看到爸媽、阿公阿嬤會說「再不聽話,就打電話叫警察抓你」、「不乖的話,巫婆會把你抓走」這類的話,或許短時間內,孩子會因為害怕而順從,但他們其實骨子裡很聰明,一旦發現這些「誇張言語」並不會成真,反而會讓家長、長輩失去威信。

2.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只站在大人的角度來設想孩子的行為與感受,一味否定他們的意見、想法,使得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家裡便會不斷上演孩子講不聽的戲碼。因此,1~3歲學步期的幼兒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也是父母教養考驗的第一關,此時應接納小小孩們的負面情緒,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以及解決不滿情緒所帶來的憤怒或沮喪。

3.避免過度嚴厲的規範與否定語氣

「不行」是每位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當孩子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不行時,最終結果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再也不想聽父母的話。正確的溝通技巧是不要跟孩子說「不要」或「不行」的否定語句,而是改成「好!不過你……」,或者直接給出一個新的計畫,就能減少親子間的肅殺之氣。

4.讓孩子聽懂父母話中的意思

孩子剛接觸這個世界,正在累積人生經驗值,一定會有不了解父母想法的時候,不能認為孩子在與你作對而生氣。面對這種困境時,應拋開成見,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懂你的意思,或者也能觀察他們的眼神是否充滿疑惑,進一步與孩子解釋清楚。

5.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

約莫在2歲左右的幼兒會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父母應視情況給予孩子參與或選擇的權利,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使他們從中發現,當自己兌現承諾時,將能得到父母的尊重。

6.盡量簡化詞彙提醒孩子

大人都不喜歡被碎念、嘮叨,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面對幼齡期的孩子,應盡量簡化用詞,比如「玩具要放在哪裡」、「說好不能吃餅乾」,用清楚明瞭的語句來提醒幼兒。

7.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放下手機、關掉電視,來一場親子間的對話,陪伴孩子、投其所好,尊重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從中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8.依據孩子的語言程度來溝通

孩子的各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發展進度,與其給予複雜指令,不如提供「簡答題」或「是非題」會更易於理解,像是「你懂媽媽說的意思嗎」來確認孩子是否理解你說的話。

9.明確說出自己的要求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預先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訂出明確原則與目標,不可自打嘴巴。許多父母可能會在出門購物前,告知孩子不能買玩具,結果一到現場,孩子一吵鬧,拗不過孩子的父母便會就範買給他,久而久之,孩子食髓知味,就會用這種負面方法達到自己的目標,未來就容易出現教養困境,因此父母必須說到做到。

10.傾聽孩子說話,不急著表達意見

當孩子說話時,父母應認真傾聽、眼神溫和堅定,不要急著表達意見,說話態度柔和,才能帶來良好的親子溝通。

文/MamiBuy 媽咪拜 圖/孫沛群

※本文由 MamiBuy 媽咪拜授權,原文出自讓孩子願意聽的10大親子溝通技巧!5歲前是大腦發展黃金期

延伸閱讀
別再體罰!親子教育專家教 3 招 讓家長落實正向教養
孩子無理取鬧時,你會如何教育?其實大人更需要冷靜再溝通!
對嬰兒唱歌可促進社會發展!專家:幼童天生音樂感知與人際互動緊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