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 1 歲了,為什麼還是坐也坐不穩?」「別人家的小朋友都開始學寫字了,怎麼我們家的還只會用整隻手抓著鉛筆,拿也拿不好?」各位爸媽們是否也曾有類似的困擾,甚至因為擔心孩子跟不上,又苦無他法,只好手把手地帶著孩子「硬學」?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辛苦了爸媽,也累壞孩子。
事實上,孩子的動作與認知等發展,都有它的優先順序,這些都能在發展里程碑裡略見一二。如果還沒學會基礎的站穩腳步,就想讓孩子跑跑跳跳地跟別人玩耍,揠苗助長,反而什麼也學不好,甚至壞了親子關係。因此,如果能先建立正確的嬰幼兒發展觀念,針對孩子較弱的技巧對症下藥,多數人都能在 6 歲以前順利達到發展的目標。
首先,我們來認識「發展遲緩」——從簡單的病理特徵與數據說起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泛指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異常緩慢成熟的狀況。通常這種狀況在發育期,甚至是胎兒出生前就已開始。
根據衛生福利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統計,在 2019 年,臺灣接受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個案通報數為 26,471 人。其中,男性佔 69.50%,女性則為 30.50%,性別比例懸殊。另外,以個案年齡分析發現,「2 歲~未滿 3 歲」的人數最多,其次為「4 歲~未滿 5 歲」,最少為「3 歲~未滿4歲」。
為什麼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慢」?淺談發展遲緩的風險因子
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的源頭普遍不明,但仍有幾項風險因子可以借鏡。首先是遺傳因素,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和染色體易脆症(Fragile X syndrome)。另外,孕母或孩子生長的環境,包含孕母的健康狀況,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狀況。
發展遲緩常見的風險因子
- 孩子在子宮內曾間接性地接觸毒素,如汞、鉛或其他藥物,或孕母或孩童居住的環境,有上述有害物質。
- 孕母在懷孕期間營養失衡,或得到會垂直感染的疾病,如麻疹、HIV。
- 父母在懷孕期間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 分娩時的併發症。
- 早產。
- 幼兒所處家庭嚴重貧困。
- 孩子有營養不良的狀況。
- 父母長期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
- 其它遺傳因素與嬰兒早年所受損傷,如:先天代謝疾病、染色體異常、腦缺氧或缺血、中樞神經感染、腦外傷、生理或精神受虐等。
- 社會文化與心理影響。
當孩子不只出現一個面向的遲緩,則稱為「整體發展遲緩」(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 GDD)。整體發展遲緩的孩子,除了在缺乏動作的技巧,在認知、語言和社交等方面,也大幅落後其他同齡孩童。
整體發展遲緩常見的風險因子
- 早產
- 腦部畸形
- 染色體疾病
- 疾病感染
- 代謝紊亂
- 甲狀腺功能異常
- 腦部積水
- 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
接著用「發展里程碑」,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有發展問題
怎麼樣才能知道孩子在發展上「慢別人半拍」呢?孩子在特定年齡時,理論上都該發展出某些基本的學習能力。我們常聽到的俗諺「一視二聽三抬頭,四握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發牙,十捏周歲獨站穩」就是一種發展里程碑。其中的數字,指的就是孩子出生後的月數。
接著,無論是邁出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微笑、揮手表示「再見」,這些基礎的日常動作,也都可以在發展里程碑裡看到。有人可能會問,難道孩子的能力就不能「遲到一下」,非得按表操課,才算合格嗎?
事實上,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發展的節奏,很難用一套標準,判斷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某種特定的技能。在這裡,發展里程碑提供的只是一個普遍的想法,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多或少都該出現這些可預期的變化。畢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如走路上學、抄筆記、跟同學玩樂等,都建立在這些里程碑的基礎之上。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兒童健康手冊》中,就有提供詳細的「兒童發展連續圖」,根據「粗動作、細動作、語言及認知、身邊處理及社會性」四大面向,揭示0~6歲孩童的發展里程碑。
發展遲緩常見的 5 大面向,究竟有哪些?
前面提到,通常我們會從以下幾個面向,全面觀察、探討孩子的發展狀態:
1. 粗大動作(gross motor)
定 義:涉及手臂、腿部和軀幹等大肌肉的動作,掌控力量與穩定度
常見動作:走路、跑步、丟球、舉重物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具體影響:粗大動作同時也是精細運動的基礎,會影響我們對身體的覺知、對刺激的反應速度,以及平衡和力量的展現。
粗大動作不協調時,孩子可能會有以下特徵:
- 肢體不協調
- 容易覺得累
- 無法在教室好好坐著上課
- 吃飯時食物掉滿地
- 對校園環境的多變感到不適應,如斜坡和樓梯。
2. 精細動作(fine motor)
定 義:通常和手部有關,包含伸手觸碰、抓握和操縱物體等技巧
常見動作:握筆、剪紙、描圖、串珠、組模型等
其他影響:由於精細動作所涉及的活動,許多都和「手眼協調」這種由視知覺和手部動作搭配的技巧有關,因此有時也需搭配視覺或視知覺能力的輔助,才能完成。
精細動作不協調的孩子,常會出現以下特徵:
- 握筆寫字或畫圖時有困難
- 較難掌握剪刀的使用
- 堆2~3個積木時,無法讓積木維持平衡
- 按按鈕常常要瞄準很久
- 打開水壺時感到無力,或無法扭轉瓶蓋
如果精細動作效率不佳,就會大幅影響孩子完成任務的品質(如:勞作)以及執行速度(如:寫作業)。
3. 認知(cognition)
定 義:通常包含注意力、記憶力,以及高階的執行功能和計劃能力。
影 響:這些認知方面的遲緩,多半會影響孩子的課堂學習,嚴重者恐致學習困難,也難以與他人溝通和玩耍。
認知不佳的孩子,常會出現以下特徵:
- 無法在課堂上專注聽講
- 難以辨認基礎的顏色,如紅、黃、藍、綠
- 對數量或數字的概念有障礙
- 無法辨別幾樣基礎形狀,如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 無法記得老師的指令或課堂聽講內容
4. 語言(speech / language)
定 義:在這方面,許多家長多半關注孩子在用字、構句上的正確性。事實上,所謂語言能力,除了把話說對,在對的時機點給予適當的回應(如:我有聽到了)、懂得提出要求(如:想要吃麥O勞),或是在口語表達上有正確的高低起伏,也都是語言能力的一環,也同樣會影響孩子在校園裡與老師和同學的互動情形。
語言或表達能力不佳的孩子,常會出現以下特徵:
- 無法學習正確發音。可能與認知有關,也可能是口腔肌肉問題
- 常常誤解老師或同學的語意
- 在與人互動時無法給予簡單回應,如:是、好、不要等
- 不懂得如何提出要求
- 說出來的句子結構不完整
5. 情緒(emotion)和社交(social skill)
定 義:情緒和社交通常在嬰兒時期就已開始發展,這方面有遲緩的孩童,通常對社會情境的感知與互動都不如預期。
情緒或社交能力不佳的孩子,常出現以下狀況:
- 不懂如何對人微笑示好
- 常常不與他人一起玩遊戲
- 表達自我的時候有困難,也無法展現自尊和情感上的需要
如果沒有辦法發展出與同齡孩童相仿的情緒與人際社交能力,就會在團體互動時遇到困難,也會衍生出個別的心理問題。
孩子出現疑似發展遲緩的問題,該怎麼辦?就醫資訊一把抓
如果你發現,孩子平時走路的步伐怪怪的、在學校上課總是不專心、常常喊累或作業寫不完,而且嘗試過各種教育與調整方式,都無法起到作用,並且發現他們無法跟上發展里程碑,建議您帶著孩子到全臺 22 縣市的「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如確定為發展遲緩,就能及早得到診斷與介入。
若住家離醫療院所較遠,也可考慮由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早期療育機構,讓遲緩兒在特定時段接受療育,甚至提供照顧服務。部分社區療育據點除了提供上述服務,也有親職技巧分享、家長團體與親職活動、兒童發展宣導及預防等服務,資源可得性也很好。(更多服務內容,請參照衛生福利部網站)
文 / 李怡麥、圖/海倫
※ 文章引用自 0-6 歲兒童發展指南。
延伸閱讀
嬰幼兒 7 歲以下有 7 次免費兒童健檢!幾大指標找出孩子健康指數
0~6歲是兒童發展「黃金期」!一次認識兒童發展、自我檢核表
認識兒童發展遲緩:早療其實不可怕!爸媽投入越多孩子成長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