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心理師:此時更要聽懂話中的真正含意

當我開始成為母親

心理師媽咪的腹內話

作者:林世媛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責任編輯:朱靜涵

推薦原因:本書的作者以一位心理師的身分,分享由懷孕到孩子誕生,母親在身分轉變發生的心境變化,以很誠懇的文字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與育兒路上的困難,提供給新手父母們很實用的參考。

還不太懂得控制情緒的孩子,常會出現不理性的失控言語,其實大人不免也會。試著探索對方和自己內心的真正感受,並幫助孩子練習用合適的方式表達。

某個準備帶大寶出門玩耍的日子,一邊預備要帶的東西,一邊催促她穿襪子、鞋子。她一下抱怨自己不會穿、一下抱怨不要穿這雙,當我再次提醒她,時間快來不及了,我們要加快喔。近三歲的她卻冷不防地說出:「哼,我不要妳了!」

理性上我知道,二到三歲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許多身體上的能力也急速進步,喜歡透過「不要、不行」來試驗自己的影響範圍,因此看起來好像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偏偏,他們仍然是小小孩,還是有很多期許自己做到、但卻做不到的事。他們內在有個部分還是很重視重要他人的期待,也同步面對著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練習回應外在期待,慢慢長出自律、主動性與責任感。

角色交換後的領悟

直到某天,我因為一件小事與老公不開心,無意中角色交換到孩子的位置,突然了解了這樣的心情。當情緒一旦被激發,接下來,就算老公試圖想找我好好談,或是想逗我笑,我都只想背過身去,不想再跟他浪費唇舌,因為,我太「切心」了!內心的 OS 一邊跑著,腦海則瞬間閃過孩子在情緒風暴當下,我很平靜的跟她講道理,告訴她「妳不用這樣」的畫面。我突然明白!原來「我不要妳了」,外顯的是憤怒、是推開,內心真正說著的卻是受傷和失落。如果有神奇翻譯機,翻譯出來可能要說的是:「我想要你用我需要的方式愛我,不要真的走開!請你用心感受我要的是什麼。」

此刻想要的是呵護與靠近,不是講道理、曉以大義。這並不是說講理與事實不重要,只是當一個人口乾舌燥甚感匱乏的時候,不給他水,卻要他吃點乾糧,即便乾糧有營養,他當下還是很難下嚥。我一個成人都如此,何況是小小孩呢?

回應孩子情緒的三個方法

有了這樣的體悟,我對於該怎麼回應孩子,似乎多了一點線索。

1. 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感受。

我明白了她的強悍下面是脆弱與失落,並且接受這可能是現在的她還說不清楚的感覺,所以,我試著為她說:「寶貝,你覺得生氣和失望,所以說不想要媽媽了,是嗎?」

2.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

即便可以猜測幾個方向,但我不一定能猜中她想要我當下怎麼幫忙她。可以透過詢問或提議,為情緒混亂的孩子找台階下,「你現在希望媽媽做些什麼?抱抱你好嗎?」

3. 以自己的平靜感染孩子。

如果孩子還在情緒風暴當中,或是更重要的,媽媽也感受到內心有一絲不耐煩、憤怒和挫折,那麼我們更應該先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讓自己舒服地坐在孩子附近,調整呼吸,試著平靜地觀看孩子,讓自己的平靜改變他的混亂,而不是反過來被他的混亂攪動。

練習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

運用這些原則在孩子情緒起伏的時候與她互動,老實說並不是每次都能立刻成功扭轉局勢。每一次的情況,可能因為她當天的生理狀況、天氣、前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影響當下的心情,而出現效果上的差異,當然,我自己的狀態也是很大的變因。但是幾次成功讓風暴平息後,雙方進行深度的對話,我也試著想要協助她體會,我希望她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經歷過幾次溝通後,我也發現她的變化,她會在不小心又說出「不要你」之後,好像想起什麼似的,急著辯解說:「我沒有說不要你。」但是稍後又氣得說「我不要你。」看她反覆跳針的樣子,我覺得有一點疼惜、有一點好笑,但也感受到她所做的努力。

孩子並沒有辦法一步到位改變行為,我也還在摸索適合她的應對方式。有時,我可以成功地反覆表達:「可是我要你」;有時,我也真的需要一點時間離開一下她的情緒風暴,讓自己重新歸於平靜。在後者那樣的時間裡,我所做的,是試著連結自己內心最根源的真心話:「孩子,我還是愛你,無論你當下的表現如何。是的,我真的要你。」

心靈保健室

相較於大人,孩子還不一定能熟練地為自己發聲,所以,更有賴重要他人在平時便做這樣的訓練,慢慢幫助孩子接觸自己的情緒和需要,進而教他練習用合宜的方式表達出來。時常和孩子共讀,了解不同情境中可能引發哪些情緒,教導孩子認識那些情緒,有助於他在日後自己有那樣的感受時,有線索知道自己怎麼了。知道之後,下一步便是陪伴孩子討論怎麼樣的表達會是合適的,讓別人可以理解和接受,進而能夠協助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平時的演練不會完全避免孩子偶爾的暴走,但是常常地對談、演練,一定會幫助孩子逐漸成長!

※ 內容授權自《當我開始成為母親:心理師媽咪的腹內話》,作者為林世媛,四塊玉文創出版。

延伸閱讀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失控

你的內在小孩需要療育嗎?專家: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

別忽視孩子「反抗」警訊!少碎念可改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