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是過敏來源?臺大毒理教授姜至剛教家長 3 原則替孩子把關

塑化劑是過敏來源?臺大毒理教授姜至剛教家長 3 原則替孩子把關

孩子常常一直過敏找不到原因嗎?小心塑化劑也是過敏原之一,臺大醫院腎臟科醫師兼台大毒理所姜至剛教授傳授三大原則,教爸媽如何讓孩子降低塑化劑的接觸,一同守護孩子的健康。

原則一、選擇合格檢驗標章

塑膠地墊和塑膠玩具塑化劑檢驗超標的新聞都時有所聞,但由於其方便性及安全考量,很難完全在生活中避免,台大毒理所教授姜至剛老師說:「爸媽可以選擇合格檢驗的玩具及塑膠製品,雖然價格會比較貴,但經過檢驗才能確定是否超標,安心給小朋友使用。」

原則二、正確使用,適度更換

塑化劑的添加是為了增加塑膠材料的柔軟度及延展性,種類高達上百種,而每一種的耐熱或耐酸鹼的特性也都不相同,姜至剛教授強調:「使用塑膠製品之前務必看清標示及使用說明,依照標示方式使用,如果出現嚴重磨損時就要替換,以免在磨損或超過其耐熱點時塑化劑的釋出,小朋友繼續使用就會不知不覺吸收塑化劑。」以下整理常見的塑膠容器分類及耐熱度,若是不得已需要用塑膠類要盛裝熱食,應盡量選擇 5 號 PP 材質,耐熱度較高也相對安全。

原則三、意常見及隱藏版暴露來源 減少接觸才是根本之道

「塑化劑雖然是水溶性,很快就會從人體排出,但如果長期暴露大量的塑化劑,體內塑化劑一直維持高濃度,就容易影響生殖系統。現在研究也發現跟性早熟或是過敏有關係,但目前過敏原檢測還沒有塑化劑,所以只能盡可能讓自己和孩子減少暴露量。」以下引用衛福部提出的「5 少 5 多」減塑原則,在生活中落實減塑,減少使用塑膠產品,才是避免塑化劑的根本之道。

資料來源:衛福部

1. 少塑膠

  •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

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文/吳宜庭 圖/蘇鈺婷、吳宜庭

延伸閱讀
人均每天喝下160萬塑膠微粒!《Nature》子刊:嬰兒奶瓶是元兇 
山藥也不能吃?性早熟該要避開的 10 種食物列表 
懷孕最怕外食不健康!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媽媽簡單避免塑化劑、食品添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