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知發展專家:在遊戲中運用「鷹架理論」

現在有越來越多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等認知能力都不太足夠,總是令大人手足無措,溝通起來也常常雞同鴨講。專家指出社會文化認知發展理論中的鷹架理論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

鷹架理論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其實它就是我們平常在工地會聽到鷹架。建築物在搭建的過程中,工人們會透過搭建鷹架、踩在鷹架上工作,將建築物一層一層的慢慢建造出來,而小朋友的認知發展也需要像是鷹架的支持,大人就是這樣的角色。經過大人從旁協助,小朋友的策略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可以穩健的提升。

玩遊戲時,給小朋友思考時間和策略提示

最適合呈現鷹架理論的例子是大人與小朋友一起玩難度適中的拼圖。

在拼拼圖的過程當中,大人可以先跟小朋友講拼拼圖的策略,例如,用顏色來分類拼圖,像是請小朋友先把綠色的區塊拼出來。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林慧麗說:「剛開始每個不同顏色區塊可能都需要提醒小朋友,但是幾次下來,比如說,拼到第五個顏色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自己說要把拼圖分成什麼顏色跟什麼顏色,就代表他已經學會了這個用顏色分類的拼圖策略。」

不過,拼拼圖只用分辨顏色的策略無法完成,當小朋友無法繼續下一個步驟時,他可能會拿一塊拼圖,想說是要放中間還是旁邊,這時候大人就可以指導小朋友另一個策略,像是留意形狀,舉例來說,如果拼圖塊的邊切得比較齊,就可以擺在旁邊當邊框。

剛開始可以提醒小朋友新的策略,不過,也要留時間給他們自己慢慢的觀察,林慧麗說:「不一定要在每次小朋友停下來、不會做的時候給線索,這樣之後不用一直給線索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而小朋友也能用我們之前給的策略,留意細節,成功的把拼圖放上去。隨著小朋友觀察和實際操作的次數增加,我們給的線索就不用那麼多。」

大人要拿出敏銳的觀察力!

在遊戲的過程中,大人需要扮演敏銳的觀察者,尤其是當顏色策略轉換到形狀策略的時候,要很清楚小朋友目前會使用什麼策略。而當小朋友知道策略的時候,就不用給那麼多的幫助,這樣對小朋友反而是一種困擾。

另外,林慧麗也指出,鷹架理論可以適用在每個孩子身上,並不是特定的孩子就不能使用,像是智能障礙的孩子,他並非不能學習,他只是比同年齡的孩子學習的慢,當老師或是家長在使用鷹架理論的時候,並不是根據小朋友的年紀或是身高,甚至是智力測驗的結果來做判斷,而是要根據小朋友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在哪裡來量身打造,在一對一或是一對少數的狀況之下,鷹架理論是可以好好使用的。

林慧麗也特別提醒,使用鷹架理論的前提是需要跟孩子有足夠的相處時間,以及相處品質,家長在與小朋友互動的時候,要多聽孩子說、多看孩子做,也盡量能夠在帶領孩子的時候,自己能動手或是用語言提示的方法,並不是買個拼圖丟給孩子就好,認知發展並不會自己發生,而是需要陪伴的。

很小的小朋友通常就是在玩的過程中學習,不管是跟同年齡或是稍微大一點的同儕跟兄姊,在互動的過程當中,雖然看起來像是在玩,但其實他們已經潛移默化的學到了很多東西。

文/莊筱彤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考試考不好,孩子大崩潰!心理師:4 方法陪孩子面對挫折
別忽視孩子「反抗」警訊!少碎念可改善親子關係
爸媽照顧小孩心好累?專家:找出壓力源,再次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