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抱怨孩子過動,不如讓孩子學會「怎麼靜」

「動個不停」的狀況,在現在的孩子之中非常普遍,有幾種原因可能造成孩子這樣的表現:

1. 孩子天生特質使然

有些孩子天生的活動量需求就是比較大,就好像我們有些人比較外向、有些人個性比較敏感一樣。

2. 日常活動量不夠

在過去的生活環境中,我們有很多空間可以奔跑、冒險和探索。

但是現在的孩子,一來待在學校和補習班等室內的時間變長了,二來也不再有那樣的空間可以奔馳,因此活動量普遍不太夠。當孩子動得夠了,會更容易靜得下來。

3. 想要吸引大人目光

有些孩子會透過在該安靜時動個不停,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們並非故意這樣,但是由於他們太渴望大人的關注,當發現搗蛋、動來動去會吸引大人和其他人的注意,於是便不由自主的一再這麼做。

4. 病理原因造成的注意力不足

當孩子真的有活動量過大、注意力過短的問題,若是經過醫師、臨床心理師正式評估後確定孩子有這樣的狀況,就需要醫療上的專業協助。

讓孩子找到自制的方式

在兒童的發展歷程中,是由「他律」逐漸轉向「自律」的。

他律是由大人來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行。而當孩子進展到自律的階段,他們開始能夠抑制自己的欲望,或依照內化後的標準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首先,認識自己的感受與特質是自律的基礎。孩子要先理解什麼是生氣、難過等感受,才能進一步學習在出現這些情緒時,可以怎麼表達及調節,而減少出現亂哭、亂發脾氣的狀況。

當孩子對自己有所了解,就能逐漸發展出更進階的自律能力。

例如,當孩子開始了解自己比較喜歡寫數學、不喜歡練琴,或是每當要背課文就會很想睡覺,孩子才能開始學習怎麼安排寫功課的順序、怎麼在自己失去耐心時做一點不同的事情提振精神。

但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動機,孩子無緣無故怎麼會願意自律、願意自我要求呢?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並且願意試著挖掘出更棒的自己。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除了注意力和活動量問題、需要醫療協助的狀況,面對一般孩子動個不停,我們可以試試這些方法:

1. 讓孩子動個夠,就會靜下來

一定的活動量是每個孩子的正常需求。與其一直跟孩子的這種需求抗衡,不如正視它,主動安排活動時間讓孩子動個夠。

2. 教導孩子「怎麼靜」

有些孩子不知道安靜時可以做什麼事情, 有些孩子則沒有機會體會專心投入一件事情的美好感受,或是完成一個作品時的成就感,所以很難靜下來。

安排一些靜態活動,讓孩子理解需要安靜時可以做哪些事情,以及安靜專注時的美好感受,孩子自然會更有意願從事靜態活動。

3. 訂出固定的「動動時間」

與其一直制止孩子,我們可以試試看為孩子明確區分「動」跟「靜」的時段。例如學校有上、下課時間,就可以讓孩子理解它們分別是「動」與「靜」的時間。

在家中也可以訂出一兩段安靜時間(做作業、看書、畫畫)與動動時間(可以玩球、跳繩、跑來跑去),這就是協助孩子練習自制的開始。

※ 內容授權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育》,作者為駱郁芬,大是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想讓過動、散漫的孩子變乖,用5步驟讓他快樂又優秀!

教導過動兒先「溫柔」!雙和小兒神經科醫師:把握態度堅定、指令簡單等4原則

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 可能是因為「癲癇」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