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調查 4 成父母「愛比較」成學生壓力!心理師提醒 1 原則助家長避免攀比心態

20231031_兒盟調查-4-成父母「愛比較」成學生壓力!心理師提醒-1-原則助家長避免攀比心態

「你今天成績考多少?」、「朋友家的小孩分數都比你高!」面對子女時您常常說出這些話嗎?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現在的兒少一天至少花費 10 小時以上的時間在課業上,種種壓力、考試,幾乎已經壓得他們就快喘不過氣。然而,最讓孩子感到負擔的源頭,卻是愛比較的家長。

在課業壓力下,學生已對學習產生疲勞,而孩子們的壓力來源,除了自我要求外,還有父母的期待。日前兒盟發布「2023 年台灣兒少學習狀況調查報告」,發現有 4 成(39.9%)兒少表示父母總愛拿自己的成績與他人比較、38.3% 家長會定考試成績標準。

家長別再拿孩子做比較!

家長為什麼總是愛比較?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認為,人難免想維持自己在外的形象,當成為天平上比較高的那一方時,自然就會覺得有面子,「這是一個很基本的人性。」他解釋,個性比較坦然的人,也較能接受自己任何狀態,不會太想去與別人比較,從勝過他人中來得到成就感,反之越是自卑、自我否定的性格,就越容易去比較,甚至不只比自己,也比小孩。

陳品皓說明,比較自己倒還好,如果拿孩子出來比較,便會出現一個狀況,當家長發現子女表現反而比較差勁時,就習慣性地回過頭再去跟兒女說,「別人家的小孩很好,但你呢?」這行為正是孩子感到壓力的主因了。

如何避免愛比較的狀況?陳品皓認為,原則很簡單,就是「請大人要比,請比自己,別再牽扯孩子」。當聊天開頭是「小朋友最近表現如何?」,建議父母直覺性的結束話題,表示孩子表現不錯;或收到對方客氣恭維時就大方接受,謝謝誇獎結束後便點到為止、結束話題。如果家長都能擁有保護孩子、不讓子女成為討論對象的自覺,相信孩子的感受也會較佳。

父母只關心成績、數字?

除了愛比較以外,甚至有 2 成孩子(22.1%)認為,父母關心成績的表現勝過於其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另外偶爾(15.7%)也有因成績表現不佳而被父母言語羞辱,如被罵是笨蛋、很沒用、丟考卷等,甚至也有小部分(5.1%)孩子表示自己因此被體罰。

「為什麼爸媽只關心成績?」這可能大部分學生的內心話,也是最大的疑惑。諮商心理師鄧善庭表示,亞洲社會求成績,因為數字是最直接表現的方式,能直接看出表現好或不不好,這也是大部分父母都會直接關注數字的原因。

不過,除了家長的期待之外,其實學生的自我要求也是壓力來源之一。無論認為成績無法達到自己期望,還是擔心自身成績跟不上其他同、需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或因考成績不好而影響一整天的心情等,都是學童們的常態。

對此,鄧善庭強調,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探索生涯的過程本來就會經歷迷惘期,更不是 1、2 學期就可以促成,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錯,希望同學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父母更是不要心急,務必給予孩子耐心,他不需要很快去決定,也不必很快就滿足大人的期待,尊重子女的步伐,才能真正緩解他們肩膀上的壓力。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諮商心理師鄧善庭

延伸閱讀
近 2 成青少年有煩惱不會向人求助!家人、老師、朋友如何編織接住青少年的情緒安全網?
國高中生拚升學、健康亮紅燈!心理師教「這樣」休息最紓壓,關鍵在遠離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