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長仍會用體罰及濫罵來管教小孩,包括暴力威脅、曾經用貶損的言語、曾經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等。大多數家庭家中都還藏有一支「愛的小手」,在孩子做出危險、或挑戰父母神經的事情時,拿出來威嚇,甚至打手心。但,以愛為名的體罰,真的可以嗎?
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長至今仍會用體罰及濫罵來管教小孩,包括暴力威脅、曾經用貶損的言語、曾經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等。
「不打不成器」的時代已經過時,但多數家庭家中可能還藏有一支「愛的小手」,在孩子做出危險、或挑戰父母神經的事情時,拿出來威嚇,甚至打手心。但,以愛為名的體罰,真的可以嗎?
不得不用體罰、大罵管教孩子後,9成家長感到後悔
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大哭大鬧的狀況,難免都會因情緒失控而打了孩子、對孩子破口大罵,在這之後,多少都會傷害到親子關係及彼此的信任、破壞家庭氣氛,父母想必會陷入懊悔中,想盡辦法彌補裂痕。
兒福聯盟針對全台共1025位民眾,進行「2022年台灣民眾對體罰管教之經驗和態度調查」,有高達九成的家長,曾在對孩子體罰或嚴厲斥責後,感到後悔和虧欠,且47.0%家長總是或經常感到後悔和虧欠;也約有91.9%的家長,曾在對孩子體罰或嚴厲斥責後,想和孩子和解,總是或經常想進行和解的家長更高達69.9%。
從未如此 | 偶爾如此 | 經常如此 | 總是如此 | |
感到後悔和虧欠 | 9.1% | 44.0% | 23.4% | 23.6% |
想和孩子進行和解 | 8.1% | 22.0% | 29.7% | 40.6% |
而剩下8.1%不想和孩子和解的父母,表示其原因或困難依序為:因為孩子有錯(55.6%)、因為是正當行使家長管教的權利(33.3%)、會影響日後的管教效果(25.0%)、沒有對孩子造成傷害(25.0%)和面子問題(2.8%)。
其實在孩子心中,最愛的還是父母,想要修補親子關係並不難,若想和解,兒福聯盟黃韻璇處長建議可以採取以下6種實際行動,大多都是孩子最能接受的。
1.主動開啟親子對話:父母可以先試著主動打破僵局,互相了解雙方的想法與立場。
2.擁抱孩子:擁抱絕對是最棒、且最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他的肢體語言。
3.主動道歉:雖然這需要一點勇氣,但父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做錯的地方,是和解很重要的一環,也讓孩子理解,「如果我犯錯了,我要勇敢地跟父母說對不起,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4.煮好吃的東西給孩子:人家常說:「胃暖了,心就暖了」,若不曉得怎麼用言語表達,那就給孩子上一道飽含心意的料理吧!
5.放寬權利做為彌補、送小禮物:雖然這也是和解的方法,但不建議太常使用,以免讓管教失焦。
6.寫卡片或用紙條對話:如果一時無法放下大人身段,以卡片或小紙條開啟對話,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體罰是教養孩子的必要手段?原來還存有這些迷思
兒福這份調查發現,雖然家長經常體罰小孩的比例看似不高,但進一步詢問其對體罰的想法,仍有不少人認為適度體罰是必要的。甚至有少部分家長認為不靠體罰管教的話,「孩子會被寵壞」的迷思。
對許多6、7年級生家長而言,「我就是被打被罵長大的」似乎共同記憶,因此有24.7%的人認為從小都是被體罰長大,且長大後並無明顯的不良後果,因此不認為體罰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甚至有38.4%的人認為,如果保持冷靜且表達出關愛,體罰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其實根據研究顯示,當家長採用暴力的方式讓孩子服從,多半的孩子內心都會產生許多憤怒、不服氣、不認同及想反抗的負面反應,而體罰後對孩子也會造成自尊受損、人際關係差、主觀快樂感低落、對暴力認同較高,甚至有更多攻擊性行為等負面影響,傷害深遠。
此外,調查中顯示,30.6%民眾認為「體罰是養育過程中必要手段」,24.8%民眾認為「不使用體罰管教孩子,孩子會被寵壞、不受控」;有46.5%不認同「不管任何理由都不應該打小孩」。結果可能顯示在體罰必要性上,民眾整體保持著「中庸」的態度:大多不認為體罰是必要的,但近半也不同意完全不使用。
管教最怕情緒太高漲,父母先試著暫停、冷靜
很多時候,父母會覺得必須使用體罰,很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有其他可以選擇的教養方式,因此黃韻璇鼓勵家長採用各種方式和孩子修復因體罰而受損的親子關係。然而,在這之中,「修正行為」對於關係的復原也相當重要,應避免陷入「體罰─後悔虧欠─和好」,卻又再次體罰、再次感到後悔虧欠的循環中,破壞了親子關係中的信任。
因此,黃韻璇提醒家長除了了解體罰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傷害以外,開啟親子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嘗試停止用體罰的方式管教孩子,練習使用有效的正向教養策略。怎麼做呢?可以參考以下5個方法。
1.父母先冷靜
大人除了來自家庭的壓力,在外也是經常面臨職場、人際等問題,使得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往往無法有耐心地陪伴孩子,甚至會把氣出在孩子身上。黃韻璇建議,可以在回家前先找個地方坐一下,冷靜後再進家門,或是在家裡一個可以獨處的空間冷靜一下,給情緒做個切割,家庭氛圍也會比較好。
2.情緒上來前先暫停一下
以陪伴孩子寫功課的例子來說,父母常常會很急著要孩子趕快寫完,或是認為「這麼簡單的問題孩子為什麼不懂?」,當情緒上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採取「暫停法」,去走一走、吃個小點心等,讓思緒重新整理,一來比較不會發生衝突,二來就算發生衝突,也能在冷靜的情況下有效溝通,了解雙方的想法。
3.發生衝突後的和解很重要
的確有某些情況會讓父母一秒爆炸,像是小小孩好奇心旺盛的階段,喜歡爬高往下跳、玩電線等危險的事,此時想必爸媽很難保持冷靜。甚至,關係再好的家人,也可能會有發生衝突、口角的時候,這時該怎麼辦才好?
黃韻璇指出,父母在處罰、責罵孩子後,一定要想辦法和解,開口道歉需要勇氣,但建議爸媽仍要勇於對孩子認錯,久而久之,孩子也會學到如何反省及學會真正的道歉。
4.試著換位思考
爸媽在發脾氣之前,試著先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才能懂孩子真正的想法。黃韻璇說,「爸媽可以想像一下,假設孩子是一位大人,你的朋友或同事,你會用打罵的方式與對方相處嗎?管教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但我們也要懂得尊重、理解他。」
5.用其他正向、有效的管教方法代替
除了平時親子多溝通以外,在孩子犯錯時,可以採取體罰以外的正向教養呢?黃韻璇表示,許多研究和專業團體都提出了多種有效的管教方法,包括:帶離現場、轉移注意力、使用讚美的方式、建立好的獎賞制度等方式增強正向行為、使用自然或邏輯後果的技巧、採用關係連結並重新導向的技巧、正確的使用暫停技巧、取消或延後孩子的特權、建立溫暖關係並設立規則架構…等。雖然這些管教方式不一定能立即見效,但以長遠來看,既不會傷害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保持正向的教養方式。
文/未來Family 圖/孫沛群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原文出自以愛為名的體罰就可以?九成父母在罰完孩子後都會感到後悔!專家5心法,讓管教不再傷感情。
延伸閱讀
別再體罰!親子教育專家教 3 招 讓家長落實正向教養
處罰只是告訴孩子「誰是老大」,並無法引導孩子有好行為》父母最強大的工具並不是處罰,而是獎勵
千萬不要打小孩!研究:體罰會對兒童大腦神經發育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