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媽的口頭禪是「快一點」,孩子動作慢吞吞,從起床、上學、寫功課到洗澡、上床,爸媽無一不催。該如何教孩子時間管理?爸媽必須掌握「適齡」原則,2歲至小學高年級,不同階段各有應學會的時間觀念。
「快點出門,要遲到了」、「快去寫功課」、「趕快去洗澡(睡覺)」,許多爸媽每天催小孩「快一點!」…….氣惱為什麼孩子如此沒有時間觀念?到底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呢?
「適齡」的時間管理重點
不同年齡層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同,因此,要求孩子懂得時間管理,必須「適齡」,掌握不同年齡該學會的觀念:
2歲
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宜燁表示,2歲以前孩子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讓孩子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分野,對時間有感覺。
3至4歲(小班)
吳宜燁指出,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生活開始有規矩和規範,需學習等待。透過團體生活的經驗,例如:「大家都穿好鞋,你要快一點,我們準備出去囉」,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練習調整自己的速度,所做的活動被打斷或被催促,這些都是必要的經驗和規範。
4至5歲(中班)
大人用對話和預告,像是「先…再…」,讓孩子知道一件事情的先後順序,建立孩子的時間概念。吳宜燁舉例,「吃完飯等一下去刷牙,2分鐘後刷完,」或是「現在1點,等下去睡午覺,睡到2點起來。」孩子會對時間的長度有概念。
5至6歲(大班)
吳宜燁指出,學齡前孩子專注的時間長度大約為,年齡乘以3至5倍,如6歲孩子可專心時間約18至30分鐘。因此要他們專心30分鐘做一件事,難度很高,大人可以幫忙孩子拆解任務,一次做15分鐘,然後休息一下,「幫孩子建立起『專心做』和『休息』的概念。」
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表示,5歲的孩子可以教他當時鐘長針走到幾,我們要離開或是停下手邊的事。時間快要到的5或10分鐘前,再提醒他,讓他知道所剩的時間不多,學習倒數時間的概念。
2歲至小學階段要學的時間觀念
年齡 | 重點觀念 |
2歲 | 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知道白天和晚上的分野。 |
3至4歲 | 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被催促「快一點」時,能調整自己的速度、跟上大家。 |
4至5歲 | 知道生活中事情的先後順序,對時間的長度有概念。 |
5至6歲 | 教孩子看時鐘、倒數5或10分鐘的概念,以及區分專心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
小學低年級 | 寫作業分拆成幾段,並設定計時器,在時間內完成工作,可以休息。 |
小學中年級 | 自行分配、規劃寫作業或工作時間,安排順序。 |
小學高年級 | 有時間規劃能力,進入前青春期,喜自己安排活動。 |
進入小學階段,讓孩子練習時間規劃
低年級
林希陶指出,小一、小二的注意力短,沒辦法一次1小時把全部作業寫完,最好陪孩子討論有哪些功課、安排寫作業的順序和時間,並運用計時器,發揮提醒作用,時間內把工作做完就可以先休息一會,再接著下一個工作。
林希陶建議,當孩子做完該做的事後,可以享受自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提高他們完成工作的動機。
吳宜燁指出,小孩的耐受性、自我調控力不像大人,大人會先把正事做完,再放鬆休閒,但小孩不一樣,如果你把他不喜歡的事,像大人排工作進度一樣,一次安排完的話,孩子可能會出現拖延的情況。
吳宜燁強調,低年級孩子的工作和休息時間要區分開來,讓他建立專心工作和休息的概念。安排孩子的時間表時,休息、吃飯、和大人聊天等,都可以安排在計畫表裡。
中年級
進入中年級的孩子,可以練習自己分配、拆解寫作業,要花多少時間寫哪些功課或其他活動。大人只需要給一個大目標,例如9點媽媽要簽聯絡簿,在這之前功課要寫完;或是寫完功課,才可以看電視或是做想做的事。
林希陶指出,中年級以前的孩子不太可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這牽涉到大腦的發展;一般來說,高年級、10歲以後才開始發展後設認知能力,能夠自己管理自己。「中低年級,能夠按照爸媽建立的家庭運作規則,時間到可以轉換該做的事,已是不錯的表現。」
高年級
林希陶指出,高年級以後孩子已發展出時間規劃的能力,他們已進入前青春期,不喜歡家長安排和規劃,對時間的安排有自己的主見,例如周末想去打球、和同學相約出門等。透過實際演練,孩子對時間的掌握上可累積不少經驗值。
狀況題 1:孩子每天早上都起不來,總是搞到最後一秒才出門,爸媽擔心小孩上學遲到、大人上班遲到,精神壓力好大。
解方:
吳宜燁表示,首先,先確認小孩睡眠是否足夠?如果確定有睡飽,叫孩子起床時不妨運用一些技巧,加入環境的提醒,例如:打開窗簾、放些音樂,眼睛接收到光線、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味道,讓孩子慢慢醒來。如果直接「打包」小孩出門的話,小孩只會繼續睡。
林希陶有一對念小二的雙胞胎女兒,他的方法是改善並優化出門流程,一早將上學要帶的東西先整理好、放在推車上,加快出門速度。他建議每個家庭建立一套出門的最佳流程,如此,也可以降低親子之間的衝突。
狀況題 2:孩子寫作業愛寫不寫,一個小時才寫了5個字,有時還拖過上床睡覺時間,爸媽怎麼幫他?
解方:
吳宜燁指出,孩子功課寫不完,家長需判斷孩子是時間控制能力差,或是他的能力真的做不到?如果是能力上做不到,建議先以「時間內完成作業」為首要目標,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樣樣都做得很好,字寫得漂亮、造句又用心。若嫌孩子字寫得醜,建議等功課全部寫完後,挑出3個最醜的字擦掉。不然孩子一定抱怨,「你叫我快寫功課,又一直擦掉我寫的字。」
如果孩子做得到,只是因為不專心、常恍神,吳宜燁建議,爸媽採「正向支持」的方式,先專注在孩子做得到的部份,例如:孩子在時間內把國語作業寫完,肯定他變專心、有進步,但數學作業沒寫完,再討論那我們要怎麼樣做比較好。
吳宜燁指出,人的天性會逃避困難的事,如果孩子做了他不喜歡的事且有些成果,若爸媽肯定他的努力,他就會願意繼續做。「對孩子來說,他努力的動力來自於爸媽的肯定或是環境的回饋,當他覺得努力都得不到肯定,就乾脆不做或是耍賴、讓別人幫忙。」
吳宜燁建議,爸媽陪低年級孩子做功課時,和他一起面對困難、先寫不想寫的作業,以免愈寫愈痛苦。若是功課寫到很晚,吳宜燁指出,在睡前30分鐘陪孩子一起面對,告訴他還有30分可以做完該做的事,想辦法儘量在期限內把功課做完。
狀況題3:孩子玩3C欲罷不能,每次都要爸媽罵人,才不甘願的關掉,時間都浪費掉了。
解方:
對學齡前孩子來說,大人把注意力投注在哪裡,對孩子來說正是吸引力之所在。吳宜燁強調,爸媽本身不要過度使用3C,這會讓孩子覺得這是好的東西。
現代孩子一出生就是螢幕世代,「爸媽可以幫孩子篩選所看的內容,是否有學習性兼具娛樂性,或是益智性?」例如:學寫字時,可以看一些教筆順的內容。另外,可將看影片作為孩子做完事情的獎賞,如果時間到、孩子還想再看,就當做是隔天完成任務的獎賞。重點是,爸媽陪孩子一起看,「3C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更直接,若因此缺乏真實互動,就本末倒置。」吳宜燁說。
文/未來Family 圖/雷思瑜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原文出自小孩沒有時間觀念,爸媽每天催「快一點」?2歲到小學階段的時間管理這樣教!。
延伸閱讀
孩子寒假間易沈迷網路?家長可以提醒孩子「3 件事」!
大人如果沒有教,時間管理對孩子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心理師:建立時間感,三階段養成自律習慣
自己的寒假自己決定!不用安親班、念書 寒假規劃「這些事」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