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到了,在這天大街小巷都瀰漫著歡樂、幸福、浪漫的氛圍,是青少年們出門約會、共度時光的佳節。專家建議,家長可以善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約會 5 大招」來提醒子女保護自身安全,同時學習與他人戀愛的相處之道,但記得談話時利用 5 個技巧,才不會讓良善提醒在孩子眼中卻成為威逼壓迫。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青少年交往過程中,難免對性充滿好奇,根據衛福部統計,111 年 12 至 18 歲青少年共有 3,998 件性侵害通報案件,其中將近 3 成 5(共 1,422 案)兩造為男女朋友關係;728 案(約 18.2 %)為前男女朋友的關係;436 案(約 10.9 %)為網友關係。
情人節又是青少年約會、共度佳節的好時機,如果一時不察,看似歡樂、浪漫的節日,恐怕也暗藏危機。無論對方身分是伴侶、朋友或網友,約會時都也應該留一分警惕,也應避免喝來路不明的飲料及酒類等,保護自身安全。
家長善用 5 技巧關心孩子
家長往往不願孩子深陷於危險之中,但有時說話技巧難免過激,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舉例,像是在難得節日裡,聽到孩子要出門就禁止、說教,直接幫他們做決定,但介於青春期的孩子,總希望自己能擁有自主權。因此他建議,爸爸媽媽們如果聽到孩子要出門跟朋友玩、出門約會,可以善用 5 個技巧,用正向語言闡述自己的擔憂。
技巧 1:不要直接禁止、讓孩子做決定
高松景認為,父母的擔心無法避免,但不需要直接禁止,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是跟成年朋友出門,確實可以多問幾句、適當限制,若孩子只是想跟朋友們一同玩鬧,在安全範圍內,家長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否則孩子總被處處限制,未來可能會以欺騙的方式來達成目的,相信這種狀況家長並不樂見。
技巧 2:對話善用「我」開頭
「我會擔心你出門太晚回家會危險。」高松景認為,與青少年對話最忌諱直接以咄咄逼人的「你」字開頭,像說「你不准去危險的地方、太晚回家」、「你不要跟異性玩」等。他建議,與孩子對話時可以表達自己的擔憂與感受,只要家長嘗試正向溝通技巧,孩子態度也會軟化,與父母好好談話。
技巧 3:運用同理心、好奇心
想進入青春期孩子們的心,他們需要傾聽、回饋與好奇。高松景說,家長需要運用同理心、好奇心去傾聽,孩子出門前,問他「我好想知道你們今天要去哪裡玩。」家長聽到答案,也別急著否定,可以適當給一些建議,但爸爸媽媽們要記得,所有意見都「僅供參考」,不要強迫孩子接受。
技巧 4:肯定孩子
當孩子原定 9 點回家卻提早回來,高松景強調,家長這時不要吝於表揚孩子的好,他認為亞洲父母不太習慣誇獎孩子,但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因此若孩子做得好,願意分享很多,甚至提前到家,家長就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微笑、一句誇獎。
技巧 5:說明自己的期待
當孩子超過約定時間才回家,家長不免生氣,一看見孩子就說教,高松景建議家長反思「誰願意被罵?」因此,爸爸媽媽可以跟孩子表達自己的期待,比如希望你下次早點回家。
青少年行動指南:約會 5 大招
另外,若希望孩子出門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除了家長言語上的溝通、提醒,也可以教孩子們善用國健署「約會 5 大招」,當約會過程中對方有任何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時,要勇敢拒絕對方。另外多一份自我保護的警覺、注意以及用心,才能讓自己出門玩樂、約會時能在安全環境下,盡情享受良好的人際互動。約會 5 招包含:
招式一:注意約會地點
若對方相約於人少、陰暗的地點或不良場所,要避免前往。約會地點應選擇熟悉及人潮多的場所,如動物園、遊樂場、速食店等,以減少潛在的危險。若臨時更改約會地點,請務必告知家人或朋友。
招式二:注意對方情緒管理
若對方經常出現暴怒言語或侵略行為,無論是言語威脅、情緒不穩、恐嚇或破壞財物,任何形式的暴力都可能傷害雙方的身心健康。一旦對方在約會中出現失控行為,請立即保護自己,儘早離開危險的環境,並於事後尋求專業協助。
招式三:不探視隱私
初次約會時,如遇到對方過度探問私人問題或談論敏感的話題,可適當拒絕。約會應該是互相分享感到舒適及安心的事,並尊重彼此的想法及價值觀,而非在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下,要求對方,或者毫無保留地透露自己全部的隱私。
招式四:不越界相處
約會過程中,身體接觸應是自然和諧的交流,若對方不尊重,以花言巧語的方式,超過身體的那道界線,請勇敢說不,立即制止對方的行為,並迅速離開。越界相處顯示對方缺乏尊重和自我控制,真正的愛情應是以尊重與關懷為基礎。
招式五:不違背原則
約會時,應尊重雙方的想法,不應試圖強迫他人做違心之事。若感到不舒服時,應堅守自己的原則,並及時結束這次約會。
健康戀人關係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以關懷、責任、尊重的態度瞭解彼此才是真正的愛,若遇上自己不舒服的情況或感到危險時,請勇敢說「不」。高松景也建議,當孩子出門約會,家長先不用激烈反對,只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並善用 5 大技巧關心與溝通,讓孩子順利出門、安全回家,還能促進孩子分享他們的約會感受,家庭氛圍和樂融融。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NG 行為你中了嗎?專家提醒:和孩子談感情問題前,要先察覺自己習慣是否習慣負面回饋
如何與孩子談情說愛?別讓關心變成質疑責罵!心理師:父母傾聽和陪伴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