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總是告誡青少年,在國中、高中階段不要談戀愛,等長大了再談,面對孩子們的感情問題,家長態度往往較為保守,一旦發現孩子戀愛了,也時常以不信任、懷疑的語氣質問或說教,正值青春期的孩童就會更想反抗了。專家指出,和孩子溝通時,家長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 NG 行為,怎麼避免呢?
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高松景指出,與孩子談感情問題時,家長常見有 4 種 NG 行為,包括不信任、權威禁令、替孩子做決定、說教等。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拍攝的微電影「愛可以輕鬆說」情節中,就上演了相關的情節,家長也可以檢視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常常給予孩子類似的負向回饋。
4 種 NG 行為,反應一次看
當爸爸媽媽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疑似交往對象,跟對方走得很近,你們會怎麼想呢?如果是 NG 行為的話,有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反應。
- 權威禁令:「他是誰,你們是不是在交往?」當家長難免心情焦急,有時不聽孩子解釋,就會直接質問,甚至會以權威的態度和想法加以禁止孩子。
- 不信任:當孩子回答對方只是朋友時,有時家長也會帶入自身觀念及經驗,而認定孩子就是在說謊,「你們只是朋友?朋友哪會靠得這麼近,你是不是在騙人呢?」如此傷人的言語,就脫口而出了。
- 說教:「我明明告訴過你…」、「這麼早就談戀愛以後就…」父母們雖然是出自於擔心,但說教、碎念式的說法在孩子耳中難免刺耳,也聽不進去。
- 替孩子做決定: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主權,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但管控嚴格的家長就會忍不住替孩子做決定,像是禁止孩子跟對方往來等。
跳脫威權式教育,有些父母做出改變
為什麼父母們的 NG 行為總是層出不窮?高松景提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受長輩影響,他們可能過去也都是在這樣管教中成長,自己也不例外。家長陳小姐也提到,自己以前同樣受到較嚴格的家庭教育,但父母越是嚴格禁止,她也越會偷偷反抗,還是會去做自己想要的事。
陳小姐坦言,自己身為人母後,並不想帶給女兒一樣的教育模式。因此她改變自己的做法,建立和女兒談話、分享生活的習慣,即便是感情問題也毫不避諱。陳小姐認為,青春期對異性有好奇很正常,目前高一的女兒曾主動開啟對話,當時她選擇分享自己的經驗,認同女兒的想法,更保持好奇心去提問,藉此來和女兒討論及溝通。
你有 NG 行為嗎?3 個步驟檢視與改變
高松景認為,要求父母馬上與孩子進行正向溝通並不容易,是需要努力練習才能達成的。不過,比起已經開始學習如何跟孩子正向對談的家長,常常出現 NG 行為的爸爸媽媽還是更多,該如何幫助他們意識到自己的 NG 行為,並加以改善?以下 3 步驟給家長們參考:
- 察覺:現在已經不再是權威社會,用權威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他們也不見得會買單,因此家長要檢視自己的言語,是否常常權威、命令。
- 肯定:正向言語可以促進彼此溝通,肯定了孩子,才有機會開啟下一步對談。對父母來說,也要改變孩子絕對聽話的舊時觀念,在現在的社會中,幫助子女擁有自主權才是作為家長的正確期盼。
- 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正向溝通的方式。看再多的文章、電影都只是讓父母發現問題,要落實在生活中仍要靠勤奮練習。
當孩子衝動決定,父母在支持與反對中進退維谷
當然,正向溝通不代表順應孩子所有的決定,高松景指出「是要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去冒險。」但父母們常感到進退兩難的是,擔心孩子做錯決定而受傷,因此家長要學習如何在過程中肯定、相信孩子,就像放風箏一樣,在安全範圍的事情就讓孩子自由飛。
如何判斷所謂的安全範圍?高松景舉例,假如孩子說想要傷害他人,這種明顯經由家長判斷後,絕對沒有嘗試空間的事情,父母就要踩穩自己的立場,先拒絕、再解釋,了解孩子想要這麼做的原因,接著溝通父母反對的原因,甚至也能促進孩子去思考「為什麼不能做?」但切記,過程仍得用尊重的方式和心態來對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指出,父母親常對孩子說「我為你好」,卻會讓孩子們感到龐大壓力,他坦言自己過去也常透過這些方式與子女對談,不過現在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會相信孩子會擁有正確的概念及想法。他強調,「沒有人天生會當父母,所以才要學習如何化解感情議題的衝突跟障礙。」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孩子被觸摸就暴怒!職能治療師:可能有觸覺防禦問題 可尋求專業協助讓孩子快樂成長
親子間常「談心說愛」嗎?4 個正向溝通技巧 化解家長和孩子談感情問題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