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校受到委屈,爸媽會怎麼做呢?是衝到學校找當事人理論?還是先跟老師好好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但有時候不想打擾老師,卻又覺得聯絡簿的聯絡太緩慢,話也講不清楚,雙方一急,就吵了起來,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讓彼此關係變得更難面對。
目前在桃園市中壢區林森國小擔任二年級導師的蔡雅惠,擁有多年的教書經驗,也處理過各種學生的疑難雜症、與家長溝通的大小事,她認為,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要先建立起良好的溝通管道,才不會在問題發生時因為「急」,反而沒辦法好好溝通。
溝通法則一:老師要採取主動
因為家長對於教育體制不一定那麼熟悉,所以蔡雅惠認為,由老師發起主動,跟家長說明教學情況、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會比「家長問了才答」來得有效率,也比較不容易有家長衝到學校直接介入教學的狀況。
「家長如何去反應訊息,是跟老師給家長多少訊息有關。」蔡雅惠說,一方面可以讓家長知道知道有什麼事情是需要跟老師溝通的,二方面可以知道如何跟老師溝通。
蔡雅惠說,基本上只要家長的語氣是和緩的,老師應該都可以接受,不管這個老師是用什麼方式來班級經營,只要尊重老師,老師也會尊重家長。
而溝通的方式,每個老師習慣的都不一樣,只要可以建立雙方都覺得順暢、舒適的溝通管道就可以了。「不要怕會打擾老師,當孩子出現狀況,越早讓老師知道,越能最快的做好準備。」蔡雅惠說。
- 留line
- 留手機
- 善用聯絡簿
溝通法則二:老師跟家長要聊過彼此的教育、教養理念
而老師在主動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也必須聽聽家長的想法,否則單方面的敘述,可能會像是老師抱怨孩子在學校發生多少事情、多麼不聽話等。
蔡雅惠說,如果孩子有比較大的狀況,比如動不動就會去欺負人、打人,被或是摸了女生不該摸的地方,一定會跟家長反應,因為這部分也需要家長一起注意;但如果只是一些比較小的缺失,她不會天天提醒,可能會在班親會、或是見到家長的時候一次做說明。
而小學老師幾乎所有時間都跟孩子在一起,就像孩子學校的媽媽一樣,蔡雅惠說,基本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會掌握,所以家長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狀況,其實也可以直接問。比如學業的狀況、人際狀況等,透過這些對話,也可以交換彼此的教育、教養理念,能夠更一致的去面對孩子。
溝通法則三:家長要客觀
當前面的溝通管道都建立得非常順暢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家長跟老師要互信、互相配合、保持客觀的時候了。
蔡雅惠說,小孩子講的話不一定完全是事實,有可能只是他自己的立場、也有可能會夾雜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所以老師先跟家長說明第三方觀察到的狀況,會比單聽一方的說法來得客觀。
情境一:今天有事情需要孩子回家告訴家長
在溝通順暢的情況下,老師可以先跟爸媽說明今天回家後有什麼事情需要報告家長,而孩子回家時會正式跟爸媽講一遍,這時候就可以觀察:
- 孩子是否有記得該做的事情?
- 孩子表達能力是否足夠?
- 孩子是否能正確傳達老師的意思?
- 孩子是否會自己加油添醋、編故事?
- 孩子是否遺漏某些重點?
當發現孩子講不對,別急著指責孩子,可以把這個情況跟老師說明,讓老師在學校同時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找出問題的原因。
情境二:小孩跟同學起衝突
孩子在學校跟同學起了衝突,甚至打了起來,家長非常生氣,叫對方家長出來談,甚至要告上法院。
蔡雅惠說,在發生衝突的時候,她會先跟孩子說明「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這件事情哪邊錯」,但不會去罵某一方「你錯了」,因為孩子就是來學校學習的,他們需要知道「事情哪裡做錯」,而不是馬上貼標籤說「我就是錯誤的壞小孩」。
「其實現在出現問題都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他們還有機會學習、還可以有犯錯的空間,家長其實不用那麼怕失敗或是小孩犯錯。」蔡雅惠說,當大人覺得自己小孩被欺負時,也會產生情緒,所以可能會想衝到學校罵人,或是跟對方家長吵架,但家長的情緒必須自己解決,才能真正的保護孩子。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最夯的幼兒園才藝課!盤點 10 大爸媽們最想讓孩子學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