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手機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尤其對青少年而言。人們常常擔心他們花費了多少時間在螢幕上,卻可能忽略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麼這些青少年會對手機產生一種難以自拔的依賴?
早前,一項新研究就發現,手機成癮、過度沉迷電子遊戲或社交媒體的青少年,出現自殺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風險,遠比一般青少年高。
總螢幕時間非關鍵,成癮性使用才致命
這項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明確指出了「螢幕時間」和「成癮性螢幕使用」的差異。研究追蹤了近 4,300 名介於 9 至 10 歲的青少年,並非單純測量他們花費在螢幕上的時間,而是評估其「成癮性使用」狀況。
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花費在社交媒體、手機和電玩遊戲上的總時間,與未來的自殺傾向或心理健康問題並無關聯。真正重要的是,他們的使用電子設備時是否呈現出成癮或失控的跡象。

研究的具體數據顯示
對於手機使用:
- 約一半兒童從研究開始便呈現高度成癮性使用,並持續至青春期早期。
- 另有四分之一兒童的成癮性隨年齡增長而提高。
社交媒體方面:
- 41% 的兒童表現出高度或日益增長的成癮性。
- 在社交媒體和手機使用上,與成癮性較低的兒童相比,成癮性較高且日益嚴重的兒童,發生自殺行為和自殺意念的風險高出 2 至 3 倍。
電玩遊戲方面:
- 逾40%的青少年呈現高度成癮性。
- 這些青少年更有可能報告自殺念頭或行為,並伴隨焦慮、抑鬱、攻擊性等症狀。
該研究強調,「成癮性使用模式」是指青少年無法停止使用設備、不使用時感到痛苦,甚至將設備視為逃避現實問題的方式。臨床實驗亦表明,單純限制手機使用時間(例如上學期間)在降低自殺行為風險或改善心理健康方面,其效果並不明顯。這意味著,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處理「成癮」本身,而非單純的「時間」限制。
專家提醒:科技使用原因和方式更重要
專家指出,雖然這項研究無法直接證明使用科技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缺乏自制力本身亦可能是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然而,此研究的重點在於反映了青少年使用科技的原因和方式,會如何影響其生活,這些因素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比上網時間長短更值得關心。

10 個問題檢視你的孩子有沒有社群恐慌(FoMO)
兒童福利聯盟提供 10 道簡單的測驗,可以讓孩子自己測驗看看有沒有FoMO。依照自己狀況回答問題,「非常同意」1 分、「同意」2 分、「不同意」3 分、「非常不同意」4 分。
- 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網路上那些人,擁有很好的生活經驗。
- 看到朋友在網路上 PO 很好的生活經驗,我會擔心自己無法像他們一樣。
- 當我上網看到朋友在做好玩的事情(如:一起吃喝玩樂),卻沒有找我,我會擔心。
- 如果我不知道朋友正在做些什麼,我會感到焦慮。
- 聽懂朋友聊的網路梗(或笑點),對我來說很重要。
- 有時,我覺得自己花太多時間想跟上網路流行的事物。
- 錯過與朋友見面的機會,我會感到困擾。
- 當我有開心(很 chill)的事情,我一定要分享到網路上(如:更新動態)。
- 當我錯過跟朋友在網路或社群上約好的聚會,我會感到困擾。
- 放假時,我會持續在網路上追蹤朋友在做什麼。
將所有分數加總後,若小於 25 分則為「社群恐慌」嚴重族群,需要多觀察使用網路對自身的影響。
手機成癮 7 大警訊
要判斷青少年是否出現手機成癮的傾向,家長和老師可以留意以下幾個常見訊號:
- 強烈的渴望和焦慮: 孩子對手機有強烈的依賴感,一旦無法使用手機就會感到煩躁、不安或焦慮。當被要求放下手機時,出現憤怒、沮喪或反抗的情緒。
- 使用時間失控: 無法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即使想減少使用也做不到,甚至影響到睡眠時間。
- 忽視現實生活: 對學業、家庭活動、體育運動或社交互動失去興趣,寧願花時間在手機上。
- 隱瞞或說謊: 偷偷使用手機,或對使用時間和內容撒謊。
- 負面影響: 手機使用已經導致學業成績下降、人際關係緊張、視力問題或身體活動減少。
6個方法,從家庭層面改善手機成癮
改善手機成癮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面對青少年手機成癮的問題,家庭成員全體的參與和共同努力至關重要。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具體可參考以下6點,共同為孩子建立健康的數位習慣:
1. 建立清晰的家庭數位規範
家庭應共同制定數位設備的使用規則,包括螢幕時間限制、禁止使用的時段(如用餐和睡前一小時),以及限制在某些區域(如臥室)使用。重要的是,這些規則必須是全家人共同討論並承諾遵守的,讓青少年感到自己也是規則的制定者,而非單純的被限制者。明確違反規則的後果,並確保所有家庭成員,包括父母,都能一致執行。
2. 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自身的數位使用習慣對孩子有深遠影響。當與孩子交流時,應避免頻繁查看手機;在家庭活動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努力平衡數位生活,這不僅能增強他們的信任感,也能傳達健康數位習慣的重要性。
3. 促進開放與支持性的溝通
建立一個讓孩子願意分享心聲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父母應鼓勵孩子表達他們對手機的依賴感來自何處,可能是為了社交連結、逃避學業壓力或尋求歸屬感。以非批判性的態度傾聽,並與孩子共同討論手機成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對學業、健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4. 鼓勵多元興趣與現實生活互動
幫助孩子探索並發展手機之外的興趣愛好,例如學習樂器、參與社區活動、加入運動隊或藝術社團。提供這些活動的機會和資源,讓孩子體驗到現實生活中的樂趣和成就感,從而減少對數位世界的依賴。
5. 善用科技工具輔助管理
現代智慧型手機和應用程式通常內建螢幕時間管理或應用程式限時功能,家長可以善用這些工具來監控和控制家庭成員的螢幕使用。
6.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家庭嘗試多種方法後,孩子的手機成癮情況仍未見改善,並且嚴重影響到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這時應考慮尋求專業幫助。心理諮詢師或兒童精神科醫生能提供更深入的評估和個別化的輔導策略。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玩手機停不了恐成癮!4 招改善過度沉迷
別讓孩子淪為 3C 受害者! 孩子使用手機,你該做哪些手機設定來保護他?
孩子太沉迷手機、玩到失控!如何幫助孩子回歸正常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