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外用一起改善!中西醫聯手治療,告別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20240919_內服外用一起改善!中西醫聯手治療,告別惱人的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師認為要減少疾病發作,就必須找出發病原因,杜絕誘發因素,依據個人體質和病情不同,使用內服和外用中藥,透過調整失衡的體內免疫系統和協助外部皮膚修復,使這些惱人的皮膚病不再發作。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胤谷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異位性濕疹,簡稱異膚)是門診常見的皮膚病,反覆發作的皮膚搔癢症狀,令病人相當困擾,病情嚴重時,常會抓到「體無完膚」,見不得人。

大部份的人當皮膚炎發作時,一開始都會選擇西醫治療,常用藥物如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和外用類固醇藥膏等來緩解症狀,這些西藥的治療(如類固醇)效果又快又好,但是副作用常會令有些患者擔心,甚至因恐懼而不敢用。

林胤谷就常遇到病人用了西藥皮膚症狀稍有緩解,想要改用中藥治療,或是看了西醫開了西藥,卻猶豫是否要用西藥而來尋求中醫的第二意見。林胤谷認為台灣中、西醫療資源豐富,許多民眾會以自身需求為主,選擇中西醫學整合治療,中西醫共治已是趨勢。

發病原因和基因、環境及生活形態有關

異膚,在兒童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皮膚病,發病原因和個體的基因、環境因素及生活形態有關,病人常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的家族遺傳體質,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 1 歲以前出現症狀;此外,大概有 1/4 的病人成年後才發病。

一般觀念認為有異膚的小孩,長大後皮膚症狀就會消失不見,其實不然,異膚發病機轉相當複雜,很多行為習慣和環境因素都會影響病程的發展。林胤谷表示,異膚因年紀不同,皮膚炎發病部位和外觀特徵不太一樣,新生兒常以頭臉部的濕疹樣病灶為主,之後則會出現在四肢屈側皮膚皺褶的地方,如脖頸、手肘內侧、手腕、膕窩、腳踝等處,成人則以手部病灶為最常見,手背皮膚因常磨擦或人為搔抓而表皮增厚苔蘚化,手指周邊皮膚發紅脫皮。

誘發皮膚發炎發作的原因很多,氣溫改變和流汗、環境濕度太低、過度清潔皮膚、接觸刺激性或會造成過敏的物質、空氣污染、衣物不當磨擦、細菌或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吃到易造成過敏的食物和情緒壓力也會加重病情。

辨證論治後依體質差異和不同病程給予處方用藥

林胤谷表示,中醫自古以來已經累積了很多治療各種感染性和發炎性皮膚病的豐富經驗,許多中藥對於輕度和中度的各種濕疹、乾癬、脂漏性皮膚炎、青春痘、毛囊炎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病人如果在發病初期或病情不太嚴重時,可以使用中藥來治療這些皮膚病,減少使用類固醇的和抗生素的機會,長期而言也較不會有藥物成癮或抗藥性的問題出現。

林胤谷表示,中醫治療主要根據病患症狀進行「辨證論治」,中醫師會結合傳統的經驗和現代醫學知識,利用「望」(診查皮膚病灶,如紅疹、搔抓痕、滲液、結痂)、「聞」(聽病人訴說的症狀,如搔癢、疼痛),「問」(詢問發病過程、接觸史、旅遊史、家族史等),「切」(觸摸病灶皮膚是否乾燥或壓痛等),擬訂適當的治療策略,給予內服或外用中藥來改善症狀。

針對不同的年齡層、皮膚症狀和個人體質的差異,給予不同的處方用藥,例如嬰兒難以餵食中藥,就以泡藥澡和外塗藥膏為主;對嬰幼兒和老人用藥藥性要溫和,劑量要輕;皮膚紅疹或紅腫,病灶有滲液要加重清熱解毒的中藥,像是黃柏、黃連、龍膽草、魚腥草等具抗菌、抗發炎等藥物內服或/和濕敷外用治療;皮膚較乾燥,則要加强有滋陰作用的內服中藥和外在保濕,外用膏選擇以油性藥膏為主,如紫雲膏、青黛膏、苦參膏等。

複方用藥劑量與濃度較低能減低副作用發生

內服處方上也會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和不同的病程做適度調整,例如,對免疫機能較低下而反覆發病的人,常會使用具「扶正袪邪」的中藥如黃耆等來提升免疫抗病能力;對於有情緒和壓力問題而有合併易焦慮、失眠、緊張等症狀,甚至腸胃失調,也會一起治療,也就是說,中醫看病注重個人化的醫療和對個體全人的照護。

中醫常用的止癢中藥有苦參、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等,常用的抗發炎中藥有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等。中醫師用藥大多使用複方,每種藥的劑量都不高,一般而言,以常規劑量治療很少會有副作用,相對西藥而言,複方中藥主要作用成份的濃度比較低,藥效就沒有西藥那麼强和快速。

中西醫皆能針對病狀施以最佳治療策略

林胤谷强調,每一種治療都有其局限,什麼才是最好的治療,主要還是依據病人的病情和需求而定。不過中藥的使用受限於劑型和藥物濃度,治療不如西藥快速和顯效,一般如果病情嚴重,林胤谷仍然建議最好還是先使用西藥治療,讓不適的症狀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待症狀稍緩解再用中西藥合併治療,或改用中藥減少西藥的副作用。

舉例來說,嚴重的細菌感染可能危及生命,就要趕快用抗生素治療,或是嚴重的發炎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必須先使用類固醇壓制,待病情緩和之後再由中藥介入,依據病程發展,做出最適當的處置策略,中西醫共治,讓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結果。

林胤谷也提醒,如果病人不管使用中藥或西藥,內服或外用,在用藥之後,皮膚發炎症狀惡化,病灶紅腫癢痛更嚴重、範圍變大,有可能是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應該立刻停藥,尋求醫師協助,千萬別聽信坊間謠言,以為是排毒反應,持續用藥,後果將不堪設想。

良好生活習慣和遠離誘因才能避免異膚復發

林胤谷提醒,要避免異膚復發,最重要就是要懂得「趨吉避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流汗要勤擦汗,衣服濕了就換掉,貼身衣物盡量穿著舒適寛鬆的純棉質衣料,皮膚不要過度清潔,少使用清潔劑,遠離塵蟎、霉菌和動物毛屑等各種過敏原,避免待在空氣不好的地方(粉塵、燒香、香菸),避免吃甜食、各種加工品、不新鮮和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此外,注意情緒和壓力的管控也很重要。

門診中常見病人因工作太忙,壓力大、太勞累,或學生考試一到,病情就惡化,在台灣的學童普遍都課業沉重,從幼稚園到大學,甚至研究所,充滿了競爭激烈的考試,為人父母如何協助小孩度過這一段日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諮詢專家: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林胤谷

文 / 吳秋瓊 編輯 / 賴以玲、黃慧玫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調理體質與治療婦疾雙管齊下! 不孕、經痛、更年期不適,中醫守護女性一生健康
吃中藥傷腎甚至得洗腎?中西醫整合治療慢性腎病減少腎衰竭風險,還能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