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兄妹「魔鬼行程」惹議!兒科醫建議:每日規劃 1 至 2 小時「放空時間」也重要

20240222_國小兄妹「魔鬼行程」惹議!兒科醫建議:兒童作息也需規劃「放空時間」

近日台北市某家美語補習班分享了一對國小兄妹的「魔鬼日常」,文內提到孩子每天清晨 5 點 50 分就起床,直至晚上 11 點半才入睡,且中間沒有休息時間,連晚餐、學校功課都得在車上完成。兒科醫師指出,過度填鴨的生活恐不利於孩童發展,對孩子而言,適時發呆放空等 3 件事更重要。

台北市某美語補習班日前分享一對國小兄妹的每日作息,文內詳列 2 個孩子每天不到清晨 6 點就起床做數學或英文題目,接著前往國小上課。下課後又接連到英語或數學補習班報到,而後又得抽出時間學琴練琴,連晚餐都只能趕著在車間移動過程吃完,最後晚上 11 點半時入睡,一天睡眠時間約 6.5 小時。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睡眠不足、沒有晚餐時間恐衍生這些問題

文中可以顯見孩子們幾乎每天都過著過度高張的學習安排,且睡眠總時長也不到標準。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 至 13 歲的兒童每晚需要 9 至 11 小時的睡眠。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指出,睡眠不足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學習品質,更令人擔憂的是造成情緒、反應適當性的問題,長久下來更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

不僅如此,孩子們甚至沒能與父母擁有一段完整的晚餐時間,都只能在車上用餐,就緊接著下一個安排。李敏駿表示,飲食的過程不只是滿足營養的需求,其實也是培養子女與他人互動,甚至讓親子感情更緊密的重要過程。「把重心都放在學習上,孩子失去的其實是無形的價值,可能使他們反而會壓抑自己真正的需求,不敢表現出來。」

除了學習外,家長更該重視 3 件事

當休息時間被壓縮,對於孩子長久的發展並無助益,李敏駿也提醒,「在起跑點勝利不一定是永久的。」因此除了學習以外,專家們建議家長更應重視 3 件事,對於孩子正向發展才更有助益。

重點一:每天完全「放空」1 到 2 小時

李敏駿指出,雖然孩子們有類似學音樂等看似較放鬆的過程,但仍是學習,對他們而言不見得是真正放鬆。所謂的放鬆,應是讓大腦完全停止運轉,適當的放空不是壞事,國外也曾有研究提到,如果人的一天撥空 1 至 2 小時放空,這段休息時間不玩手機,只需要輕鬆發呆,反而能促進孩子的思考與創造力。

重點二:注重「入睡時間」與「睡眠時長」

對於孩子來說,睡眠時間至少達 8 小時才算足夠,若是在晚上 9 點就入睡,隔天早起開始一天的生活,大致上沒什麼問題。李敏駿指出,基本上晚間 11 點後到凌晨 2 點這段時間,是身體進行調節、分泌生長激素的重要時段,若在此時已進入深睡期,生長激素會分泌更多,有利於未來身高發展。

因此,孩子的入睡時間與睡眠總時長都相當重要。李敏駿表示,若在 12 點入睡,隔天 7、8 點才起床,雖然總時長足夠,卻沒有配合到生長激素、褪黑激素的分泌時間,一樣屬於效果不佳的睡眠。也就是說,家長記得提醒孩子不要太晚睡,也要睡夠久,才是真正有益的睡眠。

重點三:安排適當的遊戲時間

「玩」絕對不是摸魚偷懶,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強調,適當的遊戲時間,不只是放鬆,也是讓孩子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還能促進孩子軟實力的培養,包括創意、靈感和基本認知與學習,甚至社交或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另外他觀察到,家長常因顧及孩子的安全,而限制較刺激的遊戲,呂立舉例,比如遊戲場爬高就趕緊禁止。但從健康角度來看,成人應提供孩子適齡化的遊戲方式,不用將他們當成溫室的花朵,如此一來,孩子在過程中也能自然學會如何保護自己、觀察周遭安全狀況,而非一昧追求貼滿保護墊的世界。

學習與休息該如何配比?兒科醫這樣建議

至於孩子一天的時間,該如何配比才是最好的?李敏駿說明,每位家長教育、教養的方式有不同的見解,但基本上遵循學校上課時間的安排,像是低年級每天上半天課;中年級開始增加 1、2 天全天課;高年級只剩一天是半天課,如此循序漸進讓孩子慢慢增加學習時數即可,不需小小開始就追求整天坐在學習桌。

無論從教育或健康的角度出發,都不建議把孩子所有時間全部都用作學習上。因此李敏駿認為,孩子在學習後,家長務必讓他們能稍微放鬆,給予他們思考時間,而非不間斷地給予新知。這段時間的沉澱,有助於孩子吸收一整天的知識,也能進行反思,其實更好。

當孩子的時間都被書本、學習、考試、作業塞得滿滿的,到青少年時期,容易因此感到痛苦。如此窒息的生活,連大人也不見得喜歡了,更何況是孩子?究竟什麼才是適合孩子的生活當然因人而異,只是家長可以從反思自己開始,進而去重視喘息時間的重要性。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

延伸閱讀
孕婦搭機急產!醫提醒 3 狀況別上機,機上多做 2 動作降低生產風險
別被按讚數和留言左右情緒!社群自拍照恐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專家提 5 方法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