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寶貝到 2 歲了還不會說話,只會發出一一阿阿的聲音,經檢查後發現孩子的確是發展比較落後,也安排了各種復健課程,卻遲遲不見好轉。原來,關鍵可能是復健頻率遠遠不夠,只是該怎麼做讓寶貝增加訓練次數?專家提供 5 個技巧,重點在於讓早療融入生活,孩子才能突飛猛進!
如果孩子有發展上的問題,帶孩子去評估後,醫師也會建議家長後續安排復健課程的方向。不過,復健大多以一周約 2、3 次的頻率進行,但父母也許會發現孩子進步幅度緩慢。因此,職能治療師杜婉茹指出,現在對於早療的新觀念是要融入生活中,且家長也需要一起上課,並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早療要融入生活中!不能只有上課做
為什麼早療須以家庭為中心?杜婉茹解釋,孩子需要治療,一定是有問題得解決,但只有在治療室練習遠遠不夠。孩子 6 歲以前的生活場域通常是家裡,因此在家高機率會遇到同樣狀況,若父母依然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子女,一樣的事情就會不斷發生,使親子雙方都受挫,進步幅度自然也不理想。
杜婉茹強調,「治療頻率與進步速度一定呈現正相關。」孩子一周只復健 2 次,次數遠遠不夠。相對的,將課程內容帶回家,其實不見得需要準備特殊教具或空間,家長更不需擔心自己下班後,所剩精神跟體力不多等問題。因為想在生活中落實,只要透過一些家事、例行工作來練習,孩子便能有很大進步。
善用 5 技巧,父母在家也能帶孩子早療
但家長們可能對於該怎麼踏出第一步而心有困惑,專家們提供了幾個技巧與實例,希望能幫助父母們順利建立起「在家早療」的習慣。
技巧 1:配合居家作息,把握機會隨機引導
語言治療師彭聆指出,像是帶孩子丟垃圾,就可以讓他們幫忙傳遞、收拾物品。杜婉茹則表示,不一定要需要圖卡來建立認知,比如走在路上時,即可把門牌或公車號碼當成素材,來讓孩子學習辨認數字。
技巧 2:讓孩子參與家事
彭聆提到,收衣服時,可請孩子幫忙找衣服,以建立孩子認知觀念,像是衣服大小、長短、顏色、2 件事不是一樣的衣服等,也能從過程中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
杜婉茹補充,曬衣服也是可以運用的家事,像是請孩子幫忙使用曬衣夾曬襪子,可訓練精細動作、手指頭的小肌耐力,身為職能治療師,也會事先教家長正確姿勢,及如何鼓勵孩子去執行任務。
技巧 3:適時運用孩子的興趣
部分孩子也許有社交互動問題,也不善常與人有眼神交流,但杜婉茹舉例,如果孩子對食物很有興趣,父母可嘗試將把孩子愛吃的東西擺在自己眼睛前,當孩子專心看食物時,會先看到父母的臉,便能順勢增加眼神交流,過程也可以訓練手勢或口語的表達。以一日三餐的頻率,相信孩子一定能漸漸進步。
技巧 4:帶孩子出門時可準備玩具並拍照
彭聆指出,孩子使用吹泡泡玩具,可以訓練口腔動作發展,而球類則能培養大肢體動作,增加整體發展。另外,父母用手機或相機記錄孩子,不僅可以留念,回家後還能藉由圖像,帶孩子一起回憶,並說引導他們組織自己的感受。加上他們自己就是照片主角,聊天意願會更高,也順勢增加親子互動。
技巧 5:盡量避免 3C 育兒
現代父母時常使用手機教養孩子,雖然方便,但彭聆提醒,務必正視 3C 產品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影響。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學齡前孩子在螢幕前時間越多,使用詞彙的技能和一般語言能力越差,因此 2 歲前建議不接觸。
但手機、平板實在很難避免,給孩子使用前,也記得事先約定使用時間,2 歲後可控制在 30 分鐘以內。另外,父母也要篩選合適子女觀看的內容,不是把手機給孩子就好,家長引導與雙方的互動,對孩子發展才有正面效果。
如果在孩子發展過程中,發現孩子有任何異常,彭聆認為,應及早走入評估與治療,否則「大隻雞晚啼」實在是不正確的觀念。而在家練習的過程,父母也別太保護孩子,像家事覺得自己做比較快,反而剝奪孩子學習機會,請給孩子做中學的機會,只要家庭參與度高 孩子進步幅度自然能大幅成長。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2 歲還不會講話,孩子是發展遲緩嗎?醫師一次詳解早療評估時機與流程
孩子須避開山藥、羊奶避免性早熟?醫破除迷思:這 2 種用品反而更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