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S 曾產前癲癇發作、星光二班林宜蓉也患子癲前症!「它」是孕產婦致死原因前 3 名 可以預防嗎?

20230214_大 S 曾產前癲癇發作、星光二班林宜蓉也患子癲前症!「它」是孕產婦致死原因前 3 名 可以預防嗎?

俗話都說懷孕生產是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像是藝人大 S 曾產前癲癇發作,今年星光二班林宜蓉也在社群平台上透露自己罹患子癲前症。近來高齡產婦增加,需面對的風險也越來越多,而「子癲前症」更是造成我國孕產婦死亡的前 3 名,但它其實可以控制和預防,究竟媽媽們要小心哪些事?

「子癲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台灣孕產婦死亡 3 大原因之一,其他 2 個原因則是產後大出血和羊水/肺栓塞。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指出,子癲前症不少見,每 100 個孕婦中,約 3 位會有子癲前症的問題。他強調子癲前症「一旦發生,就可能很嚴重。」

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子癲症差異一次看

什麼是子癲前症?黃建霈說明,與妊娠有關的高血壓有 3 類,包括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和子癲症,都是指孕婦過去不曾有過高血壓病史,但此次懷孕而出現血壓升高狀況,通常標準在於收縮壓超過 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 90 mmHg,即是有高血壓,而共有 3 種跟妊娠有關的高血壓疾病:

  • 妊娠高血壓:只有血壓升高,沒有合併蛋白尿、水腫,生產後就回復正常。
  • 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除了高血壓,還有蛋白尿,通常是腎臟的問題,或合併其他系統功能異常。
  • 子癲症:子癲前症合併有抽筋發作時,即為子癲症,會使孕婦喪失意識、全身性抽筋。

黃建霈提到,子癲前症的發生,可能是因為胎盤在著床時不夠深入子宮肌肉,如同植物的根不夠深就無法吸取營養,胎盤也同理,若吸收不到營養,胎兒生長就會遲緩。為了得到足夠營養,胎兒則會釋放訊息告訴媽媽需要更多營養,孕婦血壓便因此升高。

子癲前症好嚴重!孕婦、胎兒雙雙影響

當寶寶開始釋放營養不夠的訊息,整體就會陷入「胎兒營養不夠、媽媽血壓升高、胎兒營養仍不足、媽媽血壓更升高」的惡性循環中。黃建霈補充,若媽媽血壓過高或胎盤處出血,導致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使孩子無法獲得足夠氧氣,最後寶寶可能在媽媽體內死亡。

iStock-687886264

如果寶寶有機會存活下來,也可能因供血營養不夠而體重過輕,黃建霈解釋,子癲前症患者容易生下早產寶寶,而早產兒也容易是低體重兒,但有子癲前症的媽媽所生下的早產兒,與其他同週數的早產兒相較下,體重又會更輕。舉例來說,懷孕滿 30 周誕生的早產兒,體重約 1500 公克,但若受媽媽子癲前症影響,雖同樣是懷胎 30 周誕下寶寶,卻可能只有 600 公克。

不只危及胎兒健康和性命,子癲前症同樣嚴重影響媽媽,黃建霈指出,子癲前症會引起全身性併發症,包括肝功能異常、腦部問題(如使孕婦喪失意識、抽筋、昏迷、跌倒、撞到、舌頭卡住而無法呼吸等),或血小板下降、凝血功能惡化等。若無法凝血、血流不止,就可能出血或形成血栓,便可能進一步導致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肝臟血腫等。

子癲前症高風險族群有 8 類,預防可以這樣做

子癲前症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但高風險群有哪些?黃建霈指出,35 歲後子癲前症風險明顯升高,最好的黃金生育年齡是在 25 歲至 34 歲間,除了心智較成熟外,也還未進入高齡,懷孕生育階段碰到危險的機率較低。其他常見的高風險群還有:

  • 肥胖
  • 初產婦
  • 吸菸婦女
  • 懷多胞胎、葡萄胎
  • 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
  • 有相關家族史(如孕婦母親、姊妹懷孕時曾經有子癇前症)
  • 孕婦本身罹患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或紅斑性狼瘡等)

孕婦發現自己是高風險族群難免擔心,但基於「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只要好好控制進入懷孕前的身體狀態,都是有機會避免發病的。黃建霈表示,孕婦需要注意的地方包含產前控制好體重(BMI18.5 到 24 間)或進入懷孕後體重不要增加太多、治療好身體疾病、戒掉菸癮酒毒品等,然後再懷孕。

黃建霈補充,子癲前症風險篩檢,目前也被認為可以有效預測較早期影響較大的子癲前症,孕婦可考慮在懷孕 11-14 周時就自費篩檢,若為高危險群就應配合用藥來預防。而用藥部分,高風險群可能需吃抗凝血藥、阿斯匹靈等,能有效降低至少一半以上有風險族群發生子癲前症的機會。

因此,只要病人願意配合、醫師警覺度也夠高,便能及早介入並預防,化險為夷。但如果是已經罹患子癲前症的孕婦,就得針對疾病治療,不是只有簡單吃藥就一定能控制,嚴重時需要住院,做進一步的監控及處理。

「生下孩子」是子癲前症的治療方式?

當孕婦發生子癲前症,最有效的治療就是終止妊娠、取出胎盤。黃建霈提到,為了避免子癲前症變嚴重,使孕產婦更暴露於危險中,因此若胎兒已足月、或確認出生後應可順利存活,會讓媽媽盡早停止懷孕,對孕婦本身或胎兒都會比較好。

如果媽媽懷孕週數在 23、24 周左右,醫師評估此時生產,可能有嚴重早產兒的併發症,臨床上就會密切觀察媽媽狀況,在孕婦本身還可繼續懷孕的情況下,會建議媽媽再撐一會兒再生產,來增加寶寶存活機率。

諮詢專家: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
參考資料:馬偕紀念醫院高危險妊娠症學科衛教資訊 妊娠高血壓及子癲前症

文/陳韋彤 圖/孫沛群

延伸閱讀
你有不孕困擾嗎?借助人工生殖懷孕前,先釐清 3 大迷思!
媽媽懷孕不只領孕婦手冊!「爸爸手冊」2/1 上路 助攻伴侶往神隊友更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