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墊底」問題時常被討論,除了年輕人不想生以外,不少婦女們則是「生不出來」,近年來受環境賀爾蒙影響,女性卵巢早衰造成不孕症問題更為嚴重,為了挽救「生」機,衛福部終於通過擴大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方案,於7月1日正式上路。對此,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樂見其成,坦言已經有不少不孕夫妻在諮詢補助方案,預估有機會每年增加兩倍以上的試管嬰兒。疫情期間,為減少往返醫院之不便,一劑可以抵6-7天的長效型排卵針劑更是一大福音!
不孕也成社會危機?2050年人口只剩1800萬
少子化衝擊到底有嚴重?根據國內內政部統計,去年出生人口僅有16.4萬、死亡人口卻有17.7萬,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人口呈現負成長,台灣試管嬰兒之父、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執行長曾啟瑞醫師形容:「台灣的生育已經生不如死。」
會有這樣的現象,曾啟瑞說:「從整個社會結構就可以發現,現代人有『三不』:不婚、不生、不孕,若是這樣下去,預估2050年台灣只剩1800萬人口,少了人口紅利以後就沒有稅收、沒有競爭力。」
加上近年來環境賀爾蒙影響、塑化劑危害甚多,這些有毒物質容易造成女性卵巢早衰、子宮內膜異位症,同年齡的亞洲女性卵巢功能遠比歐美國家女性低下,曾啟瑞已經遇到不少個案,明明才三十幾歲,卵巢已經像四十歲, AMH(抗穆氏管荷爾蒙)小於 1,面臨提早更年期及不孕。
新法上路有六大精神!預計每年多2.3萬新生兒
多重因素影響下,過去十年間人工生殖手術人次從1.1萬人增加至4.4萬人次,曾啟瑞說:「明顯需求就擺在眼前。」為了鼓勵生育政府終於聽到聲音,這次新法上路主要有六個精神。
- 沒有排富條款:過去針對中低收入戶補助下五年內僅順利產下七名寶寶,成效不彰,這次不限低收入戶申請,公平性及普及性都有兼顧到。
- 社會公益:有兼顧中低收入戶補助較多,補助15萬幾乎全額。
- 年齡分類:鼓勵中高齡35-40歲這段族群趕快來治療,不僅生了孩子以後還年輕,越年輕做成功率高。
- 減少多胞胎:因為多胞胎容易早產,且寶寶容易引發相關併發症與先天性缺陷,日本早已注意此問題並採取相關措施,他們多胞胎比例只有3%,但台灣多胞胎比例卻有24%,新政策將限制胚胎植入的數量,降低母嬰的風險。
- 解決少子化:按照國外的經驗,這樣政策有助於增加民眾意願,預估一年可以多增加2.3-2.8萬新生兒。
- 醫療機構代為申請:以前要民眾拿著收據去各單位申請,現在由醫療機構申請更加便民。
新法上路如「及時雨」!符合不孕條件快申請
由於今年第一季僅出生3.4萬人,加上疫情影響民眾到醫院就診,又逢明年虎年來臨,生育率恐怕更慘,搭上這次新政策上路,曾啟瑞認為:「這是一場及時雨,就算是已經將近40歲的婦女,聽到有補助,還是可以趕快來試試,鼓勵有意願生育的族群不要拖太久。」
面對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時間是最大的敵人,然而晚婚的比率卻是有增無減,台灣現在婦女平均第一胎年齡是31歲,其中三成的人大於35歲,來做人工生殖患者的年齡中位數是38歲,曾啟瑞坦言:「是很嚴峻的問題,鼓勵中高齡(育齡族群35歲-40歲)就趕快來檢查。」
這次補助對象是「不孕症夫婦」,所以診斷要符合「不孕症診斷碼」1、2、3、4、5、6、7、9 中的其中之任1項以上,就符合補助的資格,包含以下診斷:
- 1 輸卵管因素
- 2 卵巢因素
- 3 子宮內膜異位症
- 4 其他子宮因素
- 5 其他女性因素
- 6 男性因素
- 7 多種因素
- 9 不明原因
今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下多數人對於頻繁出入醫院和醫療院感到擔憂,特別是需要反覆回診的不孕症夫婦,更增加心理上的壓力,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也特別強化防疫,讓患者們使用APP分流外,也詳細地進行實名制、體溫量測。
減少疫情往返醫院不便,長效型排卵針劑可維持6-7天
疫情期間為避免常常進出醫療院所,曾啟瑞說:「從去年疫情開始,醫師在用藥上就開始做調整,盡量改為以長效型藥物來做治療,以前要打十幾針的排卵針,現在長效型是打一針就可以在體內維持6-7天的藥效,持續釋放卵泡刺激素、促進濾泡成長。」
因為排卵針比起口服排卵治療,較可適度的刺激卵巢排放卵子,治療效率更高,通常只要打2-3次就能順利取卵,不僅減緩害怕打針的婦女的壓力,在疫情期間想減少外出下,有「長效型排卵針」也是一大福音。
隨著醫療的發展下,試管嬰兒已經是許多國家列為增加人口的重要政策,像是以色列更是全額補助試管嬰兒。如今全球試管嬰兒的人數超過八百萬名,台灣去年也有1.1萬的試管寶寶出生,曾啟瑞認為:「這次的新法案雖然比起其他國家稍慢,但仍是個德政,是民眾、社會、機構的三贏。」希望藉由不孕症手術不斷升級,讓更多健康寶寶呱呱墜地。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打擊不孕症隱形兇手!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啟瑞,伴不孕夫婦「絕處逢生」!
容易流產的關鍵寫在你的基因裡!醫:染色體、血型皆可能是原因
10年內成長最快的女性癌「子宮內膜異位癌」!環境中的「塑化劑」是關鍵致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