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出外拜訪,孩子卻很不聽話?出門前該教的「應對禮貌」

在過年的時候帶孩子出門拜訪親戚,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但當孩子沒有禮貌、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場家庭的災難。

為什麼孩子會沒有禮貌呢?其實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學習到,什麼叫做「禮貌」。禮貌應該是互相尊重的態度,而不是大人們要求孩子的工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別讓禮貌變成是大人要求孩子的工具

大人在要求孩子要有禮貌的時候,自己可能沒有同樣有禮貌的對待小孩。比如要求孩子見到大人要「叫人」,卻沒有先跟孩子說明自己是誰,當孩子不知道要叫什麼、或是叫錯的時候卻用「你怎麼不知道我是誰!」或是「答錯囉~不乖不乖」來責備孩子。

當孩子對其他人有禮貌,如果別人並沒有對孩子禮貌,孩子都會學習不到正確的「禮貌」態度,反而不知所措。

真正的禮貌來自同理心

之所以要對別人禮貌,是因為我們會尊重別人、顧及別人的感受,所以在教孩子禮貌之前,必須先教「同理心」。可以先模擬情境給孩子聽,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的方式。

  • 打招呼的時候:別人跟你打招呼,表示有看到你、想關心你,心裡也會覺得很開心。所以我們看到別人的時候,主動打招呼,別人也會覺得被關心了,也會開心。
  • 去別人家的時候:邀請同學來家裡的時候,我們會準備好吃、好玩的招待他,同學離開了會打掃、收拾環境。所以去別人家裡的時候,我們為了感謝對方準備這些,也會帶禮物過去,同時保持對方家裡乾乾淨淨的。
  • 跟別人爭執的時候:別人罵你,你會很不開心,所以我們也盡量不罵人。但是可以用堅定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意見,試著跟對方溝通。

同理心的建立,要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而上述的同理心建立,是讓孩子「換位思考」,所以孩子必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才有辦法開始換位思考。

這個意思是說,自己能控制意志跟身體的自主權。而孩子在跟一個人還沒有建立信任關係的時候,即使這個人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還是會本能的產生防備。想像一下,假設我們看到多年沒有往來的老同學,根本也忘記名字、甚至對這個人印象模糊,第一反應一定不是衝過去抱住對方,而是先想一下這個人是誰、再慢慢靠近吧?

但學習社會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所以在家庭聚會中,爸爸媽媽可以先帶著孩子,介紹每個人的名字、跟孩子的關係,再讓這些人介紹自己,而且在孩子同意之前,千萬不要有熱情的擁抱、親吻,或是送禮物。等孩子對這些人有一定熟悉度,再引導他們跟這些人打招呼。

幫孩子心理準備

所以,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先跟孩子解釋「我們會去哪裡」、「會遇到誰」、「會需要做什麼」,也是幫助孩子先做好心理準備的方式。等到孩子習慣這個環境,自然就會跟大家開始互動,原本看起來「沒有禮貌、不會叫人」的孩子,也就變成「有禮貌的好孩子」了。

文/盧映慈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親戚稱謂大全!舅舅的小孩是我的誰?姑婆的小孩我該叫什麼?
全家圍爐是培養珍惜感恩的時刻!從小建立「好的」家庭吃飯文化
保母年終、三節應該怎麼給?4 要點讓你送禮不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