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要!建立自信心、培養自我效能感,7原則奠定孩子的正向性格

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要!建立自信心、培養自我效能感,7原則奠定孩子的正向性格

正向心理學的樂觀性格傾向,是指一個人可以自我肯定,對外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也對自己採取肯定的態度,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有七個具體的原理與原則,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心。

從前從前,有一台小火車,它雖然力氣很小、也沒有爬過山,但為了幫助後山的孩子,仍使出全力運送玩具。在過程中,它不斷告訴自己:「我想我可以、我想我可以……」最後,終於成功完成任務。

這是知名童書《小火車做到了!》的故事。主角小火車雖然面對挑戰,仍然相信自己能完成想做的事情,這正是心理學大師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奠定孩子正向性格的基石。

「正向心理學中的樂觀性格傾向,是指一個人可以自我肯定,對外表現肯定的行為、對內也對自己採取肯定的態度,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美國奧勒岡大學心理諮商博士、目前在高雄師大任教的陳孟吟指出,這樣的人,自我效能較高,自我滿意度也較好,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是「高自尊」的。

分階段、不同重點,培養正向性格

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同時也是臉書粉絲團「心理特攻隊psy」的駐站心理師黃珮嘉進一步說明,自信是樂觀的一部分,而自信心的培養,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關係,也會影響日後形成的自尊。簡單來說,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這也是父母最應留心之處。

諮商心理師陳孟吟已有約20年的經驗,她觀察,自信心與樂觀性格的培養,有其共通原則,只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比方說,幼兒期以增進孩子的安全依附感為主;到了國小階段,則要開始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如何愉快的學習,增進自信心。

到了國中,陳孟吟說,不僅孩子要能主動學習,還得提升情緒自控力與人際溝通,並透過內在探索,了解天賦所在,幫助提高自尊心及自我價值感。高中職以上,父母要協助孩子建立明確的自我觀念、找到自我追尋的方向,提升孩子身心平衡的全人發展。

至於更具體的原理與原則,有以下七點:

原則1. 創造機會,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有些大人會刻意打壓孩子,讓孩子有羞恥感,覺得這樣孩子才會學好,但這並不是好方法,應該讓孩子有多一點的成功經驗,」臺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特聘教授陳學志說。

自我效能主要是來自「直接性經驗」,也就是個人的親身體驗,讓孩子有多一點成功經驗,能有效提升自我效能。陳孟吟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從中體驗成就感。這涵蓋的層面可以很廣,從生活自理、人際關係,乃至於遊戲運動、課業學習等等;也從小就能做,例如放手讓幼童自己吃飯、綁鞋帶等。

陳孟吟提醒,大人要以孩子的實際能力為基準,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如果太難,孩子努力了也達不到,將無法體驗成功;太簡單,孩子不努力就達成,也不會對成就感跟能力感有所助益,原則是「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原則2. 給予正向回饋,練習適當歸因

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常是透過外界給的回饋。黃珮嘉觀察,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肯定,建議父母多關注孩子,只要孩子有做對、做好的地方,就多給予正向回饋。

假如碰到失敗或挫折,則要試著用正向歸因。陳學志說,心理學的研究已證實,人碰到失敗時,如果歸因於暫時的、外在的,也就代表情況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會比較願意再努力。相反的,如果認為失敗是永久的、因為自身能力的,那就隱含著「都是我的問題、失敗是無法改變的」,就真的不會去改變。

陳學志強調,孩子遇到挫敗時,大人怎麼跟孩子討論歸因,會影響孩子對自我的感覺,改變歸因方式、正向思考,也能讓孩子變得較積極樂觀。

原則3. 增加觀察學習,拓展替代經驗

所謂「有為者亦若是」。自我效能除了來自個人經驗之外,也來自「替代性經驗」,也就是人們觀察他人所獲得的間接經驗。陳孟吟說,當孩子看到與自己水準相當的孩子取得成功,就會認為「自己經過努力,也可完成同樣的任務」,增強自我效能感。

這也是社會學習理論很重要的觀點。陳孟吟說,父母可以增廣孩子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多參與人際互動。

原則4. 容許錯誤發生,一起面對挫折

「東方的父母,很容易過度保護孩子,挑戰或考驗一來,大人馬上就出手,」友緣基金會督導林釗伃有近20年的諮商輔導經驗,她分析,大人這樣的作為,其實也有「無法容錯」的意味在其中。

但如此一來,就會剝奪孩子自己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沒有機會嘗試,也就沒有成就感,挫折忍受力也難以提升。

林釗伃建議,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想出手相助或出口責備時,要停、看、聽,大原則是「不要危及生命就好」。當然,這並非要父母袖手旁觀,而是陪著孩子去感受、思考。例如問問孩子,眼前的情況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能解決,鼓勵孩子「倒帶重來」、再挑戰一次,也讓孩子明白,這次錯過、知道了,下次就不會這樣錯了。

原則5. 練習情緒調節能力

黃珮嘉說,孩子的自我感覺不良好,有時其實是情緒作祟,大人的關注焦點,最好也包含孩子的內在情緒。

陳孟吟進一步說明,從情感神經科學來看,對生理反應的知覺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認知,反之亦然。大人有必要協助孩子覺察情緒對生理產生的影響,或者是生理不舒服引發情緒的狀態。

例如,孩子生氣時,幫孩子覺察自己此時臉會脹紅、呼吸急促,若能用深呼吸等方法調整生理狀態,情緒即能趨於平穩,接下來才能面對問題、好好說話。另外,學習靜心冥想,也有助於前額葉的發展,提升情緒調節力。

原則6. 做好身教,做好榜樣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樂觀積極的人,要先讓自己成為正向的榜樣,」陳孟吟強調,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所作所為具有示範效果。

比方說,孩子看到父母的善行受到表揚,日後孩子在做好事時,內心也能感受到鼓舞,促使他繼續選擇做對的事,這也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身教還有另一個面向,就是做「對自己有信心的父母」。林釗伃坦言,現今很多父母太焦慮,總擔心自己做不好,其實要放寬心,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這份安定與正向,會在無形之中傳遞給孩子。

原則7. 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美國PDA正向教育協會認證講師曹冰瑩說,阿德勒的理論是,人都是追求歸屬感、自我價值感的,因此,要養出正向的孩子,最根本的前提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對孩子,別『上對下』的要求,更別『你達到要求就是好的、沒達到要求就是不好的』,這會讓孩子缺乏勇氣、信心不足,」曹冰瑩強調,當孩子知道父母愛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總給自己支持的力量,也才能無所畏懼的展翅飛翔。

文/未來Family 圖/孫沛群

※本文由未來Family授權,原文出自教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要!建立自信心、培養自我效能感,7原則奠定孩子的正向性格

延伸閱讀
NG 行為你中了嗎?專家提醒:和孩子談感情問題前,要先察覺自己習慣是否習慣負面回饋
自信不足會影響學習表現! 目標、方法、動能:3大關鍵幫孩子建立「我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