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寶寶的壓力還累積在心底!8 大指標讀懂孩子異常行為後的焦慮

疫情趨緩,寶寶的壓力還累積在心底!8 大指標讀懂孩子異常行為後的焦慮

雖然目前疫情已相對趨緩,但因應疫情的生活習慣轉變,卻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不管是種種防疫措施,或者照顧者的焦慮、情緒起伏,都可能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小衝擊。在此情況下,如何妥善地與孩子溝通,安撫他們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全感,便成了爸媽的另一項重要課題。

隨著疫情升溫,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起了巨大轉變,即便防疫對大人而言,已如新生活運動,但年幼的孩子可能難以理解爸媽對於疫情的焦慮,且因缺少戶外活動、與同儕間的交流方式與頻率改變,而感到無所適從。面對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與其獨自承受,不如將孩子當作一起對抗病毒的好夥伴,共同面對、戰勝壓力。

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說明.有助孩子理解事件全貌

年紀較小的孩子,必須依賴大人傳遞來自外界的訊息,因此家長的表達方式,將影響到孩子如何吸收及解讀每一件事物。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王巧涵提到,人類的左腦主掌理性,右腦則是感性,和孩子講述一件事情時,若希望孩子的大腦有平衡完整的經歷,應以左右腦兼具的方式來表達。

在「理性」方面,大人可以傳達關於疫情正確的事實,讓孩子清楚了解發生了什麼事;而「感性」則為同理孩子的情緒,如同大人擔憂疫情對家人健康、工作的影響,孩子也可能因「見不到朋友、不能隨時出門玩耍」的情況而感到難過或生氣,這時,爸媽若能給予情緒同理,就能幫助孩子緩解負面情緒。

另外,就事實方面,除了告訴孩子病毒的可怕之處,也應傳達「我們可以做什麼」,像是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門等,讓孩子知道能夠透過哪些方式保護自己,賦予孩子控制感。當孩子願意配合時,大人也別忘了給予肯定。

受疫情影響的壓力指標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林淵渟提到,對於大人來說,能夠很明確地知道自己遵守的防疫措施是因疫情嚴峻,而孩子通常是「被告知」的角色,理解到:「我要戴著口罩,才能跟大家玩」,但戴口罩之於幼兒,仍然是不舒服的一件事,也可能變相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之一。

另一方面,孩子的焦慮,有時也來自大人煩躁、沮喪的氛圍,卻不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消化這些情緒。建議爸媽注意幾點身心指標,觀察到家中學齡前孩子,是否出現這些處於壓力下的狀態:

  1. 情緒躁動,容易哭鬧且難以安撫。
  2. 睡眠狀況不佳。
  3. 餵食問題(容易吐、溢奶、排便狀況改變,或吸吮行為增加)。
  4. 分離焦慮(不願探索)。
  5. 出現攻擊性。
  6. 容易尿床(復發尿床)。
  7. 無法延宕滿足,需要立即性的回饋。
  8. 玩耍的主題改變(出現死亡、恐懼的內容)。

幫助孩子表露出真實想法與感受

有些孩子因不會表達,或者不願意對爸媽打開心房,而將壓力與負面情緒累積在心裡,林淵渟心理師表示,爸媽能和孩子一起進行較動態、歡樂的活動,像是丟球、枕頭戰等,不僅是種宣洩,孩子在放鬆的狀態時,也更容易說出真正的想法。

王巧涵心理師補充,對於學齡前孩子,繪本也是一個很好的媒介,透過親子共讀,在故事中嘗試問孩子一些問題,或重複孩子的話語來表達同理,例如:「喔~所以你希望小熊那天別去那裡,這樣就不會受傷了,你是這樣想的嗎?你好希望他不要受傷,因為那樣感覺真的好可怕,我猜的對嗎?或者你的意思是……這樣嗎?」引導孩子說出對某些事的看法,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傾聽、同理,進而更加願意向爸媽傾訴心事。

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還有一項關鍵:別急著糾正、評論,甚至是指責。孩子對這些否定性的話語其實很敏感,一旦家長說出「你這樣不對、媽媽跟你說,這樣比較好」,就可能讓孩子不想繼續對話。因此,家長應儘量控制指責性、勸說性的語言,才不會使溝通失去意義。

放輕鬆.拉近親子關係

針對學齡前的孩子,「觀察」是拉近距離的第一步,從孩子正在玩的遊戲、看的書切入,即便只是短暫的一兩句關心、詢問,都有可能發現到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林淵渟心理師建議,爸媽在一整天需要處理的事務繁多,不妨設定一個「精心時刻」,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工作、家事要忙,沒辦法隨時都在身邊陪你,但是每天都有一段時間,我們會排除其他事情,一起做我們都喜歡的活動。」在這段「單純陪伴」的專屬時光,孩子將更容易卸下心房。

我的孩子是不是網路成癮?

許多爸媽發現,居家防疫期間,待在家的時間多了,孩子更常沉浸在網路世界,要孩子吃飯、寫作業時,也總是叫不動。王巧涵心理師說明,若要確診為網路成癮,必須符合數項特定的成癮特徵,如:無法克制地越用越多、無法使用時出現身心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等。

在這些特徵中,有一個要素就是「當事人無法控制」。王巧涵心理師提到,在這段無法出門的時期,對孩子而言,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只是想要上網打發時間,並無感覺到此行為已是失控。

若家長認為孩子有成癮疑慮,一開始,不妨和孩子討論:上網的使用時限,提醒自我控制的重要性;不上網時可以做些什麼,鼓勵孩子建立平衡的生活,並持續觀察。假如孩子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外控制自己,這段時間的增加上網,可能只是因防疫衍生的暫時行為,其實毋須過於擔心。

倘若家長覺得孩子確實有控制上網時間的困難,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判定孩子是否確實已經網路成癮。

此外,有時家長只看到孩子沉浸於網路世界的行為,而沒有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也許孩子是藉由打電動、上網來消除內心的焦慮,那麼,再多的限制與叨念,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有解決讓孩子不安的因素,才能進一步改善網路成癮問題。

文/李柔萱 圖/蘇鈺婷

※ 本文由 mombaby 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疫情趨緩,寶寶的壓力還累積在心底!8 大指標讀懂孩子異常行為後的焦慮」

延伸閱讀
疫情宅在家狂用 3C 打電動也可能打出皮膚病!11 種常見皮膚症狀
孩子也會出現「疫情焦慮」!常尿床、生氣?WHO 5 項建議緩解
壓力也會出現在寶寶身上!尖叫、哭鬧都是壓力宣洩,需靠爸媽的耐心及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