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歲前寶寶飲食照護重點:抓住喝奶訊號,親餵、瓶餵、副食品注意事項

1 歲前寶寶飲食照護重點:抓住喝奶訊號,親餵、瓶餵、副食品注意事項

0~1 歲的寶寶在吃的方面除了喝奶,也會進入副食品階段,以滿足生存需求並補充足夠營養。喝奶方式又可分為瓶餵、親餵,媽媽分別要留意哪些事項呢?新手爸媽要如何確保寶寶有喝飽?副食品要如何準備?雖然每個寶寶的需求不同,但仍有方法得以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張淳翔表示,一般來說,寶寶 0~6 個月之間以喝奶為主,一天喝奶次數約 6~8 餐,會於 4~6 月大時,加入副食品作為點心,隨著月齡增長,漸漸朝 1 歲後可與大人食用相同食物為目標邁進,6~12 個月為喝奶轉變為攝取固態食物的過程。

0~6 個月以喝奶為主

寶寶出生後,要親餵寶寶喝奶,還是擠出乳汁瓶餵?相信這是許多新手媽媽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張淳翔醫師表示,其實親餵與瓶餵各有好處。

親餵過程先苦後甘,媽媽起初須和寶寶共同經歷一段未知的磨合期,學習讓寶寶正確含乳,但經歷過磨合期後,就能得心應手,除了肌膚接觸可提供寶寶安全感,外出時攜帶哺乳包巾即可出門,日後在照顧上會便利許多。

瓶餵則是先甘後苦,透過定時定量給奶,可讓媽媽較無負擔地度過前期的未知狀態,不過,日後得時常清洗奶瓶、購買消毒鍋等器具,程序較為繁複。

不論親餵或瓶餵,張淳翔醫師都建議新手媽媽掌握寶寶肚子餓、想喝奶的訊號,當寶寶出現尋乳反射、臉部朝左右移動、伸舌頭、吃手指頭或以手撫摸臉頰等動作時,就能餵寶寶喝奶,避免等到寶寶出現不耐煩、開始哭泣時才提供,不僅得花費更多心力安撫,對於親餵的媽媽,也可能讓正確哺餵更為困難。

掌握寶寶想喝奶的訊號後,媽媽仍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親餵

親餵寶寶時,建議媽媽以舒服、輕鬆的姿勢較能持續哺乳,並將乳頭對準寶寶人中,誘發寶寶張大嘴巴、完整含住乳暈,並留意寶寶含乳是否夠深、下顎打開等,都會影響寶寶是否能有效吸吮。若媽媽不確定寶寶是否有正確含乳,則建議經專業泌乳顧問、母嬰親善的護理師來協助。

由於親餵無法確切知道寶寶喝了多少奶,在判斷寶寶是否喝飽時,除了透過寶寶是否出現推開奶瓶、嘴巴撇開乳頭等動作外,還能以尿量與體重來評估。寶寶正常一天尿量約 4~6 片小便尿布,每片約 50 公克重的尿液,尿布捏起來有充滿水分,如此即代表寶寶有喝夠;至於體重的變化,爸媽可觀察寶寶出生後,前 3 個月是否每月增加 700~1,200 公克(約增加 1 公斤);4~7 月大時,則每個月須增加 500~600 公克。

張淳翔醫師說明,上述方法是和寶寶自己出生體重比較後來計算,爸媽可檢視寶寶是否每個月都有達標,至於寶寶手冊內附的生長曲線,是一個與其他寶寶相比的共同標準,有些寶寶出生時體重較輕,生長曲線可能會低於正常值的 3%,但若寶寶仍有達到正常的營養標準,爸媽就無需擔心,例如:寶寶出生時是 2400 公克,但出生一個月後體重增加為 3400 公克即為正常。

2.瓶餵

採嬰兒主導式瓶餵法較佳,將寶寶擺於直立姿勢,奶瓶平行於地板、奶嘴頭放於靠近寶寶人中位置,待寶寶嘴巴張開時,遞上奶瓶,讓寶寶主動喝奶,若看見寶寶以舌頭或上顎頂開奶瓶、將頭撇開或以小手推開奶瓶等動作時,代表已經喝飽,媽媽就能停止餵食。

張淳翔醫師提醒,避免將奶瓶垂直放入寶寶的傳統餵食方式,會造成寶寶喝奶時的壓力,也容易出現過度餵食的情形。另外,餵食過程不以包巾緊緊包住寶寶,讓寶寶的雙手可自由伸開,如此才能透過寶寶的手所釋放出的訊號來判斷寶寶是否處於舒服的飲食狀態或者已經喝飽。

張淳翔醫師強調,寶寶的反應是判斷其是否喝飽的主要判斷方式,但若媽媽需數字參考,也能以體重 ×100~120 毫升為一日總奶量來計算,奶量於基本值上下約 30~60 毫升皆屬正常範圍值。

至於何時該增加奶量,當寶寶比平時喝奶時間提前發出喝奶訊號或哭鬧,建議可先增加 30 毫升左右,讓寶寶嘗試,若寶寶喝得完,未來就能以此份量來提供。

4~6 個月視寶寶發展加入副食品

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寶寶於 4 個月大即可開始嘗試副食品,不過,張淳翔醫師建議,爸媽可多觀察寶寶的發展,若其背脊已較為直立,可獨立坐起或坐於椅子上,且小手出現向前抓握動作,代表已達 4 個月的發展里程碑,此時,再提供寶寶副食品,若嘗試後發現寶寶有所抗拒,可 1~2 週後再嘗試。

若爸媽於寶寶 4 個月大就為其添加副食品,步調可以放慢,每 2~3 天加入一食材;若寶寶較晚開始攝取,由於其發育已較為成熟,加上擔心若再慢慢嘗試,營養素會不足,則能加快步調,1~2 天就能提供新食材。

由於此階段,寶寶吃副食品的份量不多,平時的奶量無須減少,副食品可作為點心加入其中一餐,建議於白天中午時提供,避免寶寶出現過敏情形,尋求醫師協助較為方便。例如:11 點喝奶,可於 12 點左右加入副食品,澱粉類的八、九倍粥或青菜、根莖類等較為溫和的食物都很合適。

張淳翔醫師也建議,給予寶寶副食品,除了各方攝取不同的營養素外,亦是提供寶寶練習口腔咀嚼的機會, 建議副食品須與奶分開攝取,避免將副食品(如:米麥精、蘋果泥等)加入奶中讓寶寶喝,此舉不僅影響奶的濃度,也失去讓寶寶練習咀嚼的機會。

7~12 個月副食品比例增加

寶寶 7~12 個月大仍以奶為主食,但副食品的比例漸漸提高,食材也更為多元,多半會加入蛋白質或肉品;至 8、9 個月大時,已能食用碎狀食物而非泥狀食物,這時也推薦提供手指食物,因寶寶於 7~8 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長牙,手指食物(例如:水果、花椰菜)可讓寶寶練習抓握與咀嚼能力。

此階段提供寶寶副食品,可從一餐增加為兩餐,建議可於午餐、下午 5~6 點提供,而隨著寶寶副食品越吃越好,原來一天 6~8 餐的奶也能漸漸減少,甚至晚餐只要提供副食品即可。

寶寶厭奶怎麼辦?
有些 3~5 個月大的寶寶會出現排斥喝奶的情況(俗稱生理性厭奶),這時,建議採少量多餐餵食,並讓寶寶自己決定喝的份量,同時適當地加入副食品讓寶寶嘗試新味道。張淳翔醫師提醒,爸媽必須觀察寶寶尿量有無減少,若不影響其生理機能,可再觀察,爸媽不必過於煩惱;若已影響尿量,因寶寶睡覺時接受度較高,建議把握半夢半醒時餵奶,避免脫水。

文/謝佩妤 圖/蘇鈺婷

※ 本文由 mombaby 媽媽寶寶授權,原文出自於「1 歲前寶寶飲食照護重點:抓住喝奶訊號,親餵、瓶餵、副食品注意事項」

延伸閱讀
新生兒照護有 4 大重點!兒科醫師詳解餵奶量、睡眠量、排便量、營養補充要訣
哺乳媽媽身心的痛!乳房脹痛、刺痛、乳腺炎 中醫緩解留下美好的哺育記憶
寶寶喝奶變成吃副食品的 5 條必經之路,媽媽絕對超有感「可以不要每次吃飯都像在打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