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鸚鵡式仿說和異常聲調!語言落後也可能和自閉類疾患有關 及早就醫評估進行早療

孩子,陪就對了

兒童職能治療師雙寶阿木親授,0-6歲有效陪伴法!

作者:吳怡璇

出版社:台灣廣廈

責任編輯:賴以玲
推薦原因:0-2歲是口腔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並在2-4歲時逐漸成熟,發展出與成人相當的口腔動作技巧。家長透過孩子吃、吸和咀嚼不同材質食物的進食經驗,讓幼童口腔的舌頭、嘴唇和臉頰在不斷的動作練習,長時間的累積肌肉力量和靈活度,訓練未來孩童語言和說話構音清晰的動作基礎。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口腔進食的動作良好,是孩子語言清晰度的重要基礎

恭喜辛苦的爸媽們,你們終於成功讓1歲前的寶寶,願意接受不一樣的飲食和副食品,跨過了寶寶飲食的一大里程碑。但是,我們發現約1歲的寶寶,開始變得吃飯時不會乖乖順從,會出現所謂的厭食期。而寶寶會厭食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是因為他們吃的副食品一成不變,重複不變的食物或口感,就算寶寶再乖巧,也是會出現厭食期!所以親愛的家長別忘了,孩子在不斷的快速進化,食物也需要跟著做改變。

我們能理解媽媽準備副食品時,確實會非常的耗時,因此為了方便,媽媽通常會煮一大鍋後再將其分裝冷凍,期待寶寶能這樣重複吃。但是,當寶寶還矇懂無知時,可能在半拐半騙會乖乖吃下。但是當寶寶慢慢長大會開始感到冷凍食物的不美味,重複的口感很無味。如此一成不變的口感,即使是大人也會厭倦吧!

再者,8個月~1歲的孩子,口腔動作發展會從磨碎期(用舌頭和口腔動作一起磨碎食物,如碎肉),接著慢慢進入咀嚼期。在口腔咀嚼期的過程,孩子就能使用門牙來咬斷食物,接著再用牙齦來磨碎食物。因此,這時期的寶寶從生理發展來看,會開始不愛吃軟爛口感的食物了,他們喜歡能咬、吃食物的這番口感!這也就代表著家長該重新調整副食品的型態,讓孩子進入下一個食物型態的階段了。

幼兒時期,我們總覺得寶寶的臉頰「澎澎」的,看起來非常可愛,但是這通常也顯示出孩子的臉部口腔肌肉力量不足,因此這時期的寶寶易出現不斷流口水的情形。在孩子進食的經驗中,他們能透過吃、吸和咀嚼不同材質的食物過程,讓幼童口腔的舌頭、嘴唇和臉頰在不斷的動作練習,長時間的累積肌肉力量和靈活度,而這正是未來孩童語言和說話構音清晰的動作基礎。

臨床上,我們常見到長輩過度擔心孩子吃不好,長期只給孩子吃軟爛的食物,即使孩子都已經超過1歲依舊如此,最後演變成孩子語言發展上的許多問題。若是大人沒有依照孩子的口腔發展,漸進式調整給孩子的食物型態,特別是1歲以後的孩童,容易造成「口腔肌肉無力或舌頭靈活度經驗不足」,大大影響到說話時的清晰度和發音狀態。

所以,若是家中孩子說話口齒很不清晰,家長可以先檢視自己提供孩子進食的模式,是否需要做修正。若調整後仍有許多問題,就請盡早諮詢語言治療師協助評估和治療最佳。

光是咀嚼,就能增加大腦專注力和記憶力

口腔動作經驗會大大影響到兒童語言和構音發展。不僅如此,光是咀嚼這個動作,就能增加大腦活化,並強化大腦專注與記憶能力。

大家應該有下面這樣的經驗,當你開車開到恍神想睡時,口腔若能持續咀嚼著口香糖,頭腦才能感到清醒。這是由於咀嚼本體動作覺和清涼薄荷嗅味覺的感官刺激,就有警醒大腦和專注的功能,而且顎骨咀嚼的運動本身也會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液能夠順利供給至腦部,讓我們大腦能活化和保持清醒。

美國《大腦與認知》期刊的研究中,使用功能性 MRI(fMRI)連續拍攝,捕捉到人類咀嚼時,大腦內細部的變化。結果發現到,當我們在咀嚼的時候,大腦中掌管「工作記憶」的部分是會被激活、活化的。而實驗結果同時發現,咀嚼時答對問題的機率會提高,而大腦中的血流反應也變好,大腦前額葉關於記憶部分,在功能性 MRI 的觀察下,也會被激活、活化。

因此,光是咀嚼這件事情,對於大腦記憶與專注力就能有幫助。因此,父母從小要「讓孩子喜歡上吃飯時刻」,能透過吃飯練習咀嚼能力,使得吃飯就能同步增強大腦的活化,藉此提升孩子的專注學習力。

雖然我們希望父母要重視兒童進食的重要性,但是千萬不要矯枉過正,過度強迫孩子吃下所有食物,讓吃飯時刻瞬間變成壓力源。曾經,我看著親戚的孩子,從小被阿嬤無微不至的照顧著,認為吃飯比任何事情都還要重要,因此整天追著孩子吃下整碗滿滿營養的飯菜,甚至常常看到孩子一邊哭一邊嚥下最後一口飯。長大後,孩子身材相當高,卻始終很纖瘦。因為越來越大的女孩,會開始反抗被強迫吃飯,更非常的厭惡吃飯,甚至逃避跟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刻。

我想這樣本末倒置,長期來說對孩子的發展更是不利。我希望對孩子來說,吃飯不僅滿足到生理上的發展,更能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接著我們將來討論,要如何讓孩子能愛上吃飯時刻,從身心理上都能有所滿足。

整理/賴以玲 圖/ 楊紹楚

延伸閱讀
0∼12個月寶寶該怎麼陪玩?親子互動豐富感官體驗,小遊戲幫助感覺統合發展
1~2 歲寶寶該怎麼陪玩?從生活小遊戲啟蒙孩子的感發展,快帶寶貝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