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高敏兒》高敏感家長 VS 高敏感小孩!媽媽坦言:常常一起崩潰,但更能同理女兒

本身也具高敏感特質的心理師陳彥琪,面對擁有相同特質的女兒,就好比是一面鏡子,總讓她看見過去的自己。當 2 位高敏感人碰撞,陳彥琪坦言,日常就是一起崩潰,直到認識高敏感後,才漸漸找到最適合女兒的教養方式。

父母帶著高敏感孩子都會有疲憊不堪的時候,更何況是養育高敏感女兒的心理師陳彥琪,本身也具高敏感特質,因此更容易崩潰、氣急敗壞,甚至時常懷疑自己不會當媽媽。即便如此,陳彥琪仍與女兒「磨」出相處方式,也找到了能更善待自己情緒的方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磨合過程好難熬,生活日常就是孩子的突然崩潰

陳彥琪的 6 歲女兒對聲音、味道都高度敏感,比如聽到廣播或玩具聲音會害怕、進百貨公司聞到香氛味道,坐車聞到真皮味道、刷牙使用薄荷味的牙膏、感冒餵藥等,孩子都會突然崩潰說著不喜歡、不願意,即使安慰孩子忍一下就過了她也不買單。

孩子理智還在還算小事,最害怕的狀況,就是孩子開始無法控制地大哭,要女兒不哭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等待,直到心情平復停止哭泣。陳彥琪感嘆,「我女兒續航力極強,一次能哭 1、2 個小時。」回想這些往事,不只看見失控的女兒,彷彿也看到崩潰邊緣的自己。

在與孩子磨合過程的中,陳彥琪也常感到痛苦。剛開始面對說都說不聽的女兒時,實在難以控制情緒,這點她深有同感,本能反應幾乎是責怪「妳又怎麼了、這個又沒有什麼好怕的。」直到認識高敏感才感到鬆一口氣,孩子的奇怪行為終於找到原因。

媽媽的狀態好,就能給孩子最合適的教養

當發現女兒高敏感後,陳彥琪察覺到龜毛、玻璃心、想太多的自己也是高敏感,女兒討厭的許多味道,自己也難以接受。她坦言,女兒就像自己的一面鏡子,能從孩子身上聯想到以前的自己,便也不忍責罵,雖然偶爾仍有感到困擾的時候,但相較於剛開始,現在能有較多的理解,不再認為女兒是故意鬧脾氣。

教養過程難免遇到挫折,尤其身為高敏感人,陳彥琪仍不自覺鑽牛角尖,並責怪自己不是好媽媽,但現在她也開始懂得尋找讓自己心理舒服的方法。比如,不會過於要求女兒一定要收拾好全部的玩具,而是等孩子睡著後自己再出來收拾,或不再要求女兒在她洗澡時在外面不能哭鬧,而是帶女兒進浴室一起洗。

社會化過程,孩子的忍耐力也會漸漸提升

不管過去多麼辛苦,陳彥琪還是磨出一套適合女兒的教養心法,就是「事前預告」與「事後接納」。像是吃藥前她會告訴女兒「藥真的很苦,我也不喜歡」、打針前則會告知她,「打針真的很痛,痛的話哭出來也沒關係。」陳彥琪希望孩子能擁有心理準備,但也允許、接納她的所有情緒。「我不求孩子不要那麼敏感,只求她知道自己很敏感,並在未來有一天學會怎麼處理它。」

孩子終究會成長和慢慢「社會化」,如同過去的自己,「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沒有到真的過不去。」陳彥琪提到,現在女兒在家與在校都比較黏人,但在大人們悉心陪伴下,能幫助她適應環境更順利,雖然對聲音、味道等還是有明確喜惡,但她也觀察到孩子忍耐力明顯提升。

陳彥琪分享,女兒原先不喜歡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但如果跟弟弟一起玩,就不會表現出不喜歡的樣子,甚至還會開心地手舞足蹈,但等弟弟休息時,女兒就會馬上要求把玩具的聲音關掉。又比如討厭吃蔥的女兒在校會觀察其他人的反應,發現大家都能忍受蔥的味道時,即使還是不喜歡,仍會順其自然地接受。

由於跟女兒同是高敏感,當陳彥琪看見孩子受刺激、或被要求禮讓弟弟、與手足吵架而傷心的神情,對孩子委屈及無力感也覺得心疼。因此,陳彥琪希望自己在女兒容易想太多,或因太敏感而受傷時,能帶領她學會釋懷,在挫折中肯定自己。做為過來人,能給予孩子更多建議,幫助她找到應對情緒的方法,並健康快樂的成長。

文/陳韋彤 編輯/賴以玲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看見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彥琪

專區推薦:認識高敏兒|用包容與理解,讓愛陪伴成長 ▸

延伸閱讀
6 成父母曾對孩子施行打罵教育!兒盟:家長應翻轉觀念,讓正向教養取代體罰
別再體罰!親子教育專家教 3 招 讓家長落實正向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