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快兩歲了,還不會講話,想要什麼都用手指,可是我跟他說什麼都聽得懂,這是語言發展遲緩嗎?」「孩子三歲了,講話都還臭奶呆,阿公都叫成阿東,需要去做治療嗎?」「幼兒園老師建議我帶小孩去醫院檢查語言功能,但是小孩的阿公阿嬤說他只是大雞慢啼,我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去了會不會讓他從此就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
這些關於孩子語言發展的疑問,是各大親子論壇的熱門議題,因為語言功能難以量化的特性,使得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父母,很難自行判斷孩子的語言發展到底有沒有太慢﹔就算有經驗的父母,覺得比起其他小孩的確有比較慢,也因為不確定孩子能不能自己追上進度,而對需不需要就醫猶豫不決。
孩子 1 歲應有溝通意圖 2 歲約能掌握 50 個詞彙
語言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從遺傳、環境、接觸的語言種類、口腔運動功能到個人氣質等,都和孩子語言發展的狀況息息相關。
一般而言, 1 歲的孩子已經會有明顯的溝通意圖,會用手勢表達、會自己玩聲音,叫他的名字有反應;到了 2 歲左右能講 50 個左右的詞彙,可以講短句「媽媽抱…」,可以聽得懂兩步驟指令,如「把球撿起來拿給我」; 3 歲的時候已經能夠使用句子,並且講出來的話多數人能聽的懂;到 5 歲應該可以簡單描述一件事,咬字發音也都大致清楚。
先別認為孩子有問題 觀察你們的溝通是否「有效」
然而,既然有通則就會有例外,如果你的孩子快 2 歲了,會講的字彙不到 50 個,要怎麼判斷是否該就醫呢?其實,不只是一般家長,即使是有醫療背景的家長,同樣會因為愛子心切,時時擔心孩子是否有跟不上同儕的問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楊晨以自己的大兒子為例子,他 2 歲時才開口叫爸爸媽媽,就連楊晨的先生也有點心慌,忍不住問:「孩子是不是出問題了?」
為了讓另一半放心,楊晨把孩子帶到面前,先是叫喚他的名字,看他是不是能專注聽大人說話;接著再問他,「頭髮在哪?眼睛在哪?」他都能正確指出來。當楊晨再問他:「你的牙齒呢?」孩子立刻咧嘴露出小小的白牙。
楊晨也建議擔心自家孩子的爸媽可以這樣測試孩子:藉由簡單的情境與發問來測試孩子的認知發展,要點是用正常說話的語調和孩子說話,觀察他能不能正確解讀你給他的訊息,並利用當時符合其能力的方法與人溝通。
「在門診推廣衛教知識的時候,我都教導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成長評估,要對照一個時程的區間,而不要完全被『比較值』給綁架了,」楊晨提醒。
3 個檢測標準 檢測你的孩子是發育遲緩嗎
美國聽語協會就指出了 3 個觀察角度,提供給父母參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 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別人的話語?這與楊晨對大兒子的測試道理是相通的。小孩學會說話之前會先聽得懂別人的話,如果你的孩子理解語言的程度和其他同齡小孩差不多,能夠遵從簡單的指令,那他之後跟上發展腳步的機會就很大,反之則需要即早就醫。
- 觀察孩子是否能使用肢體語言溝通,肢體語言愈豐富,他的語言發展預後就愈好。
- 看孩子是否有一直在學會新的字彙,他也許字彙比別的孩子少,但仍然一直有在進步,每個月能學會新的字,或是會試圖將他會的字詞組合成句子,若是你很少聽見孩子說出新的詞彙,那他很可能是有語言發展的問題。
也許有些家長看了這一大篇文字後還是霧煞煞,不知道家裡的小寶貝到底有沒有語言發展問題,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新化分院復健科醫師王瀅瑄建議,只要你有疑慮,最好直接帶去醫院給小兒科或復健科醫師看看,若有需要進一步評估治療,醫師會幫忙安排語言治療的療程,語言治療師會依孩子的狀況,提供家長衛教或是排定後續療程。
延伸閱讀:
25萬孕婦研究:空污加大流產風險!科學家在胎盤找到微粒堆積!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