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找不到引發過敏的來源?36項過敏原檢測有助揪出致敏兇手!

在台灣有過敏體質的人越來越多,以過敏性鼻炎為例,發生率就高達 15 ~ 20% 左右,通常又以「都市地區」的發生率較高,其中促發因素有外食、空氣污染等,平均每 2 個人就有 1 個人有過敏性鼻炎。

全台有超過1/3的過敏兒

而其他常見的過敏症狀還有氣喘、皮膚過敏、蕁麻疹、食物過敏等,連同一起計算的話,根據健保署 2000 ~ 2007 年的資料顯示,在台灣小於 20 歲的兒童氣喘盛行率高達 15.7%,再加上皮膚和食物過敏的話,全台灣約有 1/3 的人都有過敏的困擾。

所謂「過敏」,其實是一種身體免疫系統對外在過敏原所產生的「過度反應」,也稱為是一種慢性發炎,通常會透過呼吸、飲食、觸摸等途徑引發,輕微的症狀為皮膚發癢、起紅疹,再來就是鼻塞、流鼻水,嚴重甚至會出現呼吸道腫脹帶來致命的危機。

全台有超過1/3的過敏兒。

避免過敏原成為生活日常

身為一名過敏兒,各位父母最頭大的事,就是避免孩子去接觸到會引發過敏的物質,但這些會引發過敏的物質都來自生活中的環境或食物,像是台灣因屬於海島型氣候,導致塵蟎易孳生,有高達 9 成的患者,都屬於因吸入或觸碰到塵蟎所引發的,其餘 1 成則是動物毛屑、蟑螂、發霉的黴菌引起的。

而會引發過敏症狀的食物,又以是蝦、蟹、貝類等有殼海鮮、蛋白、蛋黃、牛或羊奶、花生、豆類製品等六類食物最常見,甚至也有人會對奇異果、芒果也會出現過敏。

有些人可能在接觸上述之過敏原後,會立即出現明顯症狀,但有大部分的過敏會出現延遲性反應,例如不明顯的症狀或隔了 2 ~ 3 天才發作,於是有時就會沒注意到,導致會經常接觸過敏原。

因目前醫學界對於過敏的治療,尚無出現絕對有效,且能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現在都只能透過找出過敏原,然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與其接觸,是過敏兒每天必注意的事。

過敏原檢測,有助揪出過敏原兇

在臨床上,目前能夠檢查過敏原方式有 2 種,一種是透過抽血,去檢驗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E,另一種則是在做皮膚上注入些許的過敏原,然後觀察是否會出現紅、腫等過敏反應。就這 2 項檢驗項目來看,又以抽血的方式最常見,因為只要留取 5c.c.的空腹血液,就能進行 36 項過敏原的檢測。

此「36 項過敏原檢測」是針對台灣人最容易過敏的 36 種物質來進行測定,項目包含吸入性、食物性、接觸性等三大類過敏原,對於不明原因的過敏者,就適合進行這個檢測,以便早日得知,進行避免接觸的預防。

若有符合過敏適應症患者,此項檢測健保有給付。另外也有 50 項或 100 項的過敏原檢測,主要是檢驗不常見的過敏原,如果說有需要的話,可選擇自費來檢測。

進行過敏原檢測需注意的事

有些較為謹慎的媽媽,為保護孩子的緣故,都會要求醫師為孩子進行過敏原檢測,藉此達到環境及食物的避免接觸,但通常向兒科醫師開口詢問時,醫師都不太會馬上進行過敏原檢測。

第一種原因是,現在常見的呼吸道過敏者,幾乎都是因塵蹣而起,基本上只要達到勤勞地更換寢具、維持居家乾爽環境,過敏的情形就會減少許多。

第二種原因,則是 2 歲以下嬰幼兒,因為體內的過敏抗體濃度較低,很可能會驗不到反應,然後誤以為他們對於檢測的項目都不會過敏。所以建議 2 歲以下的嬰幼兒,在飲食上先避免常見的 6 大類食物過敏原,然後等到滿 2 歲之後再檢測才較為準確。

/ 彭幸茹  / 蘇鈺婷

延伸閱讀
寶寶過敏有徵兆.控制得宜避免小徵兆變成大危機
寶寶皮膚經常又紅又痕癢 醫生拆解 8 大常見的嬰兒皮膚問題
【Heho微動畫】爸媽必備育兒照護技能!透過穴位按摩緩解孩子7大常見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