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你!」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僅能以話語表面的意思來表達,讓大人聽了又氣又心碎。
在面對教養困境時,不要忍住負面情緒,先思考:「為什麼我會這樣?」
被情緒綁架大腦使你無法理性
在正向教養的實踐過程裡,我們必續控制住情緒,努力透過對孩子的理解、強化自己的教養技能,並且讓負向的情緒感受減少發生,進而能夠扮演承接情緒、引導思考的角色,陪伴孩子成長。
但是事實上,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這並非代表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接納情緒的存在、了解自己會有情緒,並避免讓情緒影響我們的行為。
要減少情緒的影響,就得從「認識情緒」開始。有許多情緒是天生的,就像嬰兒一出生就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愛或厭惡一樣。然後,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我們對不同事物的情緒反應,才逐漸形成現在的自己。而一件事情會勾起什麼樣的情緒,則跟此事件觸動了我們過去經驗中的記憶與感受有關。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相同,所以面對同樣的事情,每個人會產生的情緒反應也不同。
不爆氣,先從認識情緒開始
在日復一日的教養現場,我們很可能會發現:孩子或伴侶的某類行為,特別容易勾起我們的怒火或難過的感受。若你也發現了,恭喜你,走到了第一步: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或者用心理學的話語,稱作「覺察」。
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之後,我們還要試著接受,這對許多人來說並不容易,因為社會文化的期待、家庭氛圍、自我價值觀的壓迫等原因,許多人會不由自主的否認、忽略、或是壓抑自己的情緒。
覺察到情緒時,先不要急著批判自己的感受,而是去接受它:「啊!原來這個狀況會讓我有這種感受」。最後,再去思考這些感受是從哪裡來的?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它觸動了我什麼?
如同我們對孩子的需求與困難寬容以待,面對自己這些情緒反應時,我們也要抱持著寬容的態度,並透過對情緒反應的覺察,理解過往的自己曾經經歷了什麼。如此一來,我們才有機會降低情緒對行為的影響,維持穩定的狀態,並陪伴孩子繼續完成教養之路。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當孩子的話令我們傷透了心,我們可以試著冷靜下來,看穿話語背後的涵義。深吸一口氣,停頓五秒,然後再回應:
「你這樣說,是不是因為不喜歡我講話那麼大聲?」
「你說你討厭我,是因為我罵你嗎?」
「你是不是覺得很生氣/很傷心呢?」
跟孩子確認話語背後真正的意思、幫孩子把感受說出來,會讓彼此都從難過的感受中解放出來。
有些話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常常是因為不知輕重而說出。我們可以與孩子分享聽到這些話的會有哪些感覺,像是傷心、失望等,讓他們明白話語的影響可以很大,並幫助孩子學會謹言慎行。
有些時候,我們真的太受傷了,此時不要勉強自己保持理性,可以先離開現場,好好關照自己受傷的心,照顧好自己的感受,永遠是當個好家長的先決條件。
※ 內容授權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育》,作者為駱郁芬,大是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