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睡心好累!建立就寢儀式,讓孩子乖乖入睡

孩子不睡心好累!建立就寢儀式,讓孩子乖乖入睡

每天晚上催促孩子睡覺都跟打仗一樣,已經告訴他們隔天會起不來,或是再不加快速度,出門就要遲到了,他們卻還是老神在在地,一點也不擔心,為什麼孩子老是講不聽?

孩子為什麼不肯睡覺?

要理解「晚睡的隔天會起不來」或是「動作要快一點,才不會遲到」,需要具備的能力還不少,包括時間順序、因果關係、計畫能力等,若還要能因此放下手上的玩具,那還要外加一項「抑制」的能力。這些都是複雜、高階的認知功能,對較年幼的孩子來說實在太困難。

但也有些孩子不是顧著玩,而是一直找藉口不乖乖睡覺,這時可能要留意他們是否有一些情緒上的需求,例如:害怕上床(怕黑、膽小),或是想撒嬌、遇到困難需要安撫等。此時,若沒有即時察覺他們囁嚅不敢說出口的心聲,就可能因此錯失好好幫助孩子解決困難的機會。

了解孩子各階段的認知發展

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發展程度,是正向教養中所強調的原則。知道孩子的能力發展到哪裡、限制為何,才能對他們的行為有適當的期待,也才能幫他們搭好學習的鷹架,協助他們逐步蓋出能力的高樓。

圖片來源:經《大是文化》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2 歲前:透過感官認識世界

此時對世界的認知還處在透過感官認識的程度,需要觀察、觸摸、放進嘴裡啃咬,然後才能建立對事物的理解。這個時候他們能夠理解的因果關係,大約是知道「東西從這邊放進去,會從另一邊掉出來」而已。

2 – 3 歲:以具體事務作為想像依據

孩子進入下一個階段,能夠透過某個物品或方式來代表另一個物體,也因此開始會玩扮家家酒,假裝吃東西、買東西。但是,在這個階段,他們的思考能力仍然有很多的限制,例如:難以切換到別人的視角、需要有具體的事物作為想像的依據等。因此,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時間,例如今天、昨天、明天、以前、以後等,這麼抽象的概念通常是無法清楚理解的。常見的狀況就是,孩子用「明天」來代表所有還未發生的時刻、用「昨天」來代表所有之前已經過了的時間。

4 – 5 歲:開始有基本的抽象概念

到了四歲以上,孩子總算開始能理解最基本的抽象概念,可以知道「以前」、「以後」,也約略理解了「一天」的時間概念。此時,他們已有不錯的因果關係概念,例如知道「吃很多」跟「很撐」的身體感受之間的關聯,或是知道「感冒吃藥」可以「比較舒服一點」這樣的抽象關聯。

6 歲以後:具備進階的思考能力及邏輯

一直要到接近上小學的年紀,孩子才開始具備比較進階的思考能力,可以理解時間的概念,以及進行邏輯思考。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才逐漸具備計畫能力,能夠理解「快遲到了要加快動作」或是「早點睡才起得來」的因果關聯。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1. 建立就寢儀式、避免睡前誘惑

由於孩子還沒辦法預設後果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需要大人幫忙建立規則,例如:會起不來,所以要早點上床睡覺。此時,我們可以將每天晚上睡前一段時間固定下來做某件事。
例如:八點洗澡和喝杯牛奶、九點刷牙換睡衣、聽故事,九點半上床睡覺。在這段時間要避免安排孩子較難中斷的活動,像是看電視、玩玩具等,就能減少這種拉鋸。

2. 讓孩子體驗「睡不飽」、「遲到」的感覺

當孩子比較大一點了(約 6 – 7 歲),可以開始讓孩子體驗「晚睡」和「爬不起來」,或是「太晚出門」和「趕不上喜愛的活動」之間的關聯性,讓孩子理解睡不飽、匆忙、遲到等不舒服的感受,是來自於前面行為的結果。
記得要挑選比較有餘裕且行程重要性較低的日子,才不會因為擔心耽誤行程,而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如果孩子並非因為沒有時間概念造成晚睡,那就如同前面說的,要留意情緒上的需求。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事情的解讀還不是那麼熟練,有時會過於簡化,或是移花接木,把不同的訊息湊在一起,因此有時會產生對大人而言有點莫名的關卡。
正視孩子的情緒需求,仔細聽一聽他卡住的地方,陪孩子一起想辦法,需要勇氣就給勇氣、需要陪伴就給陪伴,唯有孩子安心了,才有辦法往前邁進、繼續成長。

※ 內容授權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育》,作者為駱郁芬,大是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孩子不夠優秀怎麼辦?精神科醫師:爸媽要懂得適時「裝笨」

2歲兒還不會叫爸媽!小兒科醫師楊晨教你一招檢查發育遲緩

寶寶半夜哭鬧爸媽好崩潰 原來是因為這3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