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精神科教授主治醫師陳錦宏說,雖然ADHD的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很衝動,但是除了要符合症狀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孩子有沒有出現功能性問題,「如果沒有功能性問題,那何必要治療?」
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
陳錦宏說,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生理疾病,屬於腦部生理功能發展延遲,台灣的盛行率約有7~8%。ADHD的孩子平均來說,大腦部分區域的發展比一般人慢了3年,而控制理性的前額葉部分,更慢了4年,所以會有很明顯的「注意力、衝動、過動症狀」。
目前診斷ADHD的症狀分成2大類,一類是注意力不足、一類是過動/衝動,大部份人都是2類症狀都有,但也有人是只有其中一類症狀。2個孩子都診斷出ADHD的陳小姐就表示,她的女兒屬於注意力不足那類,兒子則比較像衝動型那類,所以一開始根本不覺得女兒有什麼不對勁。
「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小女孩好乖、好安靜、好有女生的樣子,但卻沒有發現她其實是在放空、神遊」,陳小姐說,還在5、6歲的階段,會覺得注意力不集中很正常,直到進入學校,發現女兒沒辦法獨立完成作業、連ㄅㄆㄇ都要請家教,老師交代的事情7件忘5件,才知道女兒跟一般小孩不太一樣。
ADHD診斷症狀
注意力缺損(Inattentive,此項症狀較多為ADHD亞型ADD)
- 無法專注於細節,或在做學校作業、其他活動時,出現粗心的錯誤
- 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 看起來好像沒有在聽別人對他/她說話的內容
- 沒有辦法遵循指示,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並非因為對立叛逆、或聽不懂指示的內容)
- 組織規劃工作及活動有困難
- 對於需要持續性動腦的工作表現出逃避、不願意、有困難(如學校作業或是家庭作業)
- 會弄丟工作上或活動需要的東西(如學校作業、鉛筆、書、工具、玩具)
- 很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 在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的
過動/衝動性(Hyperactive-Impulsive,此項症狀較多為ADHD亞型HD)
- 在座位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
- 在教室或是其他必須持續坐著的場合,會任意離開座位
- 在不適當的場合,亂跑或爬高爬低
- 很難安靜地玩或參與休閒活動
- 總是一直在動或是像被馬達所驅動
- 話很多
- 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
- 在遊戲中或團體活動中,無法排隊或等待輪流
- 打斷或干擾別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孩子生活沒問題,不專心就不是病
雖然症狀診斷是一個很明確的標準,但陳錦宏強調,不是表現出單一症狀的孩子,都要當成ADHD,這些症狀至少要在注意力或過動/衝動的個別9項中要符合6項,而且在學校、家裡等不同環境中,都要展現出一樣的症狀、並持續6個月以上,在12歲以下出現症狀,才有ADHD的可能。
「但是就算有6項以上症狀、在2個以上的環境都有相同症狀,最重要的,還是『孩子』有沒有因為這樣,產生功能性的障礙」,陳錦宏說,如果對功課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仍有自己的興趣、專長、願意持續進行,跟同學、老師之間也能好好溝通,就不用看成是ADHD。
「我們不用美化ADHD,期待大家包容、降低標準,但也不用把ADHD無限上綱到只要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有問題;大部分ADHD的小孩智商正常、甚至還很聰明,他們只是需要不同方式引導、有些人需要藥物讓他們的大腦活性跟上。」
陳錦宏說,他看過很多老師、家長,因為孩子有ADHD就不斷容忍一些脫序的行為,「孩子一開始會因為跟同學處不好很難過,也理解自己是打擾到別人,但在家長刻意的『愛心包容』下,久而久之,反而因為沒有機會面對自己的問題而學習改變,反而成為霸凌者、產生反社會人格等共病,讓愛心包容變成打架、吸毒、販毒的培養皿。」
ADHD為什麼要吃藥?
除了行為障礙的例子之外,陳錦宏說,他之所以一直強調ADHD是生理疾病、「有些孩子需要藥物治療」,是因為他看過太多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發生撞到頭、走路跌倒、出車禍等危險的例子,而國外的研究在近幾年也從「藥物是社會控制」,更改成「藥物可以避免他們的安全、健康問題,像是意外傷害的問題」。
「因為以前的用藥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回歸到社會生活,被人認為是一種『社會控制』,所以有段時間的爭議是,有些人提倡不給孩子用藥、只希望社會用愛心耐心來包容;但現在已經知道ADHD是一種生理疾病,有些孩子早期用藥可以幫助大腦跟上,反而不容易在青春期大爆發。」
目前全世界的標準是6歲以下不用藥,以行為治療為主,6歲以後是行為治療、藥物並行,國中以後則是用藥為主、行為跟認知治療為輔,陳錦宏說,「其實現在各國都強調ADHD是『三合一』療法,就是家庭、學校、醫療專業並行,家長是孩子的照顧者、也是治療者,醫師是孩子的治療者、也是家長的照顧者。」
陳錦宏說,開藥要考慮孩子的症狀、年紀、體質、家庭與學校的支持力量,其實是很專業、很複雜的事,「開不開藥不是家長自己獨立決定,需要照顧者、醫師共同討論跟合作」,服藥時間也有1、2年的,但差異很大,不過通常16歲左右會有相當比例的孩子進步很多,可以考慮停藥。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