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帶著一家人回老家過年,但是3歲的兒子遇到叔叔伯伯馬上就大哭起來,躲到爸媽後面完全不敢出來,讓他一邊跟大家道歉、一邊罵兒子,但又覺得很懊惱,怎麼哥哥的兒子這麼活潑,自己的孩子卻這麼怕生呢?
9大氣質向度
有些人比較內向、有些人比較外向,這是一種天生的氣質,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方式引導,讓他們順利社會化。在兒童的心理評估中,有9大氣質向度可以為孩子的氣質初步分類:
- 活動量:孩子一天的活動節奏快慢、頻率,有的孩子就是特別安靜、但有的孩子會特別好動。
- 規律性:有些孩子從小就會有「時間表」,不管是吃飯、睡覺、大小便、遊玩的時間,都一定要「固定」,但有些孩子就比較隨性,不管什麼時間做都可以。
- 趨避性:有些孩子對於新事物的反應,是「先碰一下再說」,但有些孩子會是「先觀察」,這時如果拿東西湊近孩子,趨性高的孩子會迎上前,但避性高的孩子就會顯得退縮。
- 適應性:這是指面對新環境、認識新的人、做新的事情,多久可以適應跟上手的時間。
- 反應強度:反應強的孩子,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會大哭大鬧,像是肚子餓、想買玩具等,所以情緒需求容易獲得滿足,反應弱的孩子就不會有太大的哭鬧,可能顯得懂事安靜,情緒需求卻容易被忽略。
- 情緒本質: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歡笑、比較樂觀,有些孩子則看起來比較嚴肅、或是悲觀。
- 堅持度:有些孩子遇到困難時會堅持,有些比較容易放棄,不過堅持的反面是固執,所以堅持度高的孩子看起來也會顯得過於執著,堅持度低的孩子有時看起來很瀟灑。
- 注意力分散度:比較分心與專心的寶寶。
- 反應閾:這是觀察孩子對於外界的反應敏感度,有些孩子只要一點點聲音就會覺得受不了,但有些孩子連地震都可以安心睡覺。
而怕不怕生主要是跟趨避性、適應性有關,所以對於怕生的孩子、活潑外向的孩子,引導方式就要有所不同,順著他們的性格。否則,對於外向的孩子,直接要求他們要「安靜不講話」,他們可能會對眼前的親戚們感到更困惑、不知道怎麼相處,對於怕生的孩子要求他們要「主動打招呼」,反而更排斥跟人接觸,會認為是一種壓力。
怎麼引導性格不同的孩子?
面對怕生的孩子
在嬰兒時期,嬰兒就可以感覺到自己跟他人的差別,當陌生人靠近、或是處在陌生環境的時候,嬰兒就會大哭,因為「陌生」可能代表「危險」。要從這種狀態進入到社會化,需要對於自己的「主體性」有很明確的了解,也就是知道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展出的社會化才是健康的。
所以第一時間,要先讓孩子了解「我們不會強迫他打招呼、做事情」,一切都會問過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感到安心。再來,回去見親戚之前,先跟孩子說明會去哪裡、待幾天、會見到誰,最好還可以拿親戚們的照片讓孩子看,給孩子心理準備的「適應期」。
見到人的時候,也不要「特意鼓勵」或是「強迫責罵」,營造出一種自然的、人與人見面的感覺,可以由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先介紹每個人的名字、跟孩子的關係,再由這些人自我介紹,無論是長輩或是同輩的孩子都可以。
孩子中途如果想離開,也不要強迫,讓孩子稍微離開現場,待在比較遠的地方、但不要完全離開,避免完全逃避人群的想法出現;爸媽也要在旁邊陪伴,等孩子想清楚了、願意再一次去打招呼,再重頭進行一次。
面對外向的孩子
外向的孩子有時候可能會比較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就跑去跟人玩、打招呼,面對長輩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有禮貌,但對同輩的小孩來說,可能會變成「小霸王」,強迫人家陪他玩;或是希望內向的小孩可以跟他一起很外向的「善意」,但對內向的小孩來說,反而會變成一種壓力。
所以面對外向的孩子,要先跟他們溝通「不是每個人的氣質都跟自己一樣外向」,當他們有強迫別人的情形,也要馬上制止,讓他們清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但面對長輩,這種外向的孩子可能會顯得很討喜,父母也要適時跟長輩溝通,不能讓長輩在父母制止、管教的時候,出現保護;因為外向的孩子通常在小時候也會有比較固執、自主意識高的情況,如果沒有先定好規矩,長大之後可能會變得比較自以為是,所以趁過年也可以讓他們練習跟人正確社交的方式。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