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孩頻頻喊口渴,水喝得比平常大量,且一直上廁所,可能是罹患了第一型糖尿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表示,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10~19歲) ,會出現多食、多喝、多尿等症狀,再加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檢查。
兒童糖尿病一般可簡單分為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兒童第一型糖尿病佔多數,且發生率在世界各國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臟胰島細胞」被自體免疫或不知原因破壞而無法分泌胰島素,所以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兒童第一型糖尿病嚴重恐致死
孩童第一型糖尿病發病有時會特別急,若不及時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糖、糖尿病酮酸血症,嚴重的可以導致死亡。李洮俊強調,第一型糖尿病原因複雜,無法預知及預防,所以當有症狀時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發生危險。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近500名學童被確診為第一型糖尿病,終身得靠胰島素治療,照護上需注意行動、飲食、治療是否會導致低血糖而危及生命,常讓許多家庭措手不及,因此需要學校、安親班等師長、同學的支持。李洮俊分享,曾有學校因為擔心照護資源不足,而拒絕第一型糖尿病的學童入學。
醫界、學界聯手 終止糖尿病污名化
致力於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劉苑菁護理師則表示,這些孩子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要立即進食,常被誤以為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卻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或注射胰島素時被誤認在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這些偏見可能讓孩子在校園中不敢公開病情,進而影響他們的血糖控制與健康管理。
為此,今年世界糖尿病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聯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疾病及照護。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8歲時發現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為飲食以及治療影響他的體操表現,但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的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去汙名化活動。
糖友透過治療及血糖監測,也能健康自在生活
大村詠一分享小時候會躲起來打針,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可憐,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在一次作文中分享,沒想到意外的獲得許多同學的幫助,甚至還有朋友幫他創作繪本,讓大家認識一型糖尿病。大村也鼓勵在場糖友同學,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在持續治療的同時更為努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提醒老師及同學,若發現糖友臉色蒼白、意識混亂、口齒不清、精神恍惚等症狀,應盡快通知師長及校護,補充糖份或給予升糖素等緊急協助。其實第一型糖友透過胰島素治療以及血糖監測,也能很健康自在的生活,無須給予過度關注或限制糖友的生活或運動。
立新國民小學校長蔡添元表示,學校非常重視每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師生的健康知識,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尊重和支持不同健康需求的同學,創造師生安全、溫馨與和諧的學習環境。李洮俊則補充,國健署有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定能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