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有許多煩惱,無論來自學校或家庭,都可能是他們的壓力來源之一,如今青少年自殺率逐年升高,更顯見兒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 CRC 聯盟認為,台灣兒童心理健康議題長期受到忽視,在他們的調查中也發現,兒少曾經試圖或計畫自殺的比率不亞於韓國。
兒童權利公約中共有 4 大權利,其中一項是生存及發展權,若要保障孩子的這項權益,也需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問題,原因在於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也代表童權利未能受到應有保障。因此了解背後原因與煩惱,和思考如何改善社會現況都相當重要。
小六生曾計畫、執行自殺,或有相關念頭
今(6)日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CRC 聯盟)與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以及台灣好鄰居協會共同發表一項調查。台灣好鄰居協會秘書長楊國正說明,是於 2022 年蒐集全台 19 縣市約 3900 名小六學童的意見,依孩童主觀評估填寫,後續再以比率機率抽樣法(PPS)回歸分析。
調查顯示,2022 年台灣曾有 13.81% 兒少認真思考過想要自殺,楊國正補充,台灣與韓國社會經濟層面相似,他們也有 14.3% 孩子有過輕生的想法。不僅如此,我國亦有 5.6% 兒少曾計畫自殺,代表為了自殺而規劃具體計畫;實際嘗試過自殺者則有 4.1%,分別是是韓國的 1.5(3.4%)與 2 倍(1.9%)。
家庭與孩子是否執行輕生計畫最相關
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執行長吳佳芸指出,無論兒少壓力源是家庭或學校,他們都可能出現不想回家、注意力渙散或無精打采等狀況。楊國正補充,調查更發現,孩子在學業、外貌和家庭的煩惱、壓力與困境,皆與輕生念頭和是否執行息息相關,其中家庭因素影響最大。
楊國正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兒少想自殺原因與家庭壓力的關聯性,明顯高於韓國。若與韓國相比,台灣兒童的學業壓力及外貌壓力與韓國兒童近似,但「家庭壓力」(28.4)卻高於韓國(22.6),顯示兒少心理健康議題的複雜性。
雖然家庭才是影響計畫和做出實際行動的關鍵所在,但也需重視孩子得到的幸福感與自尊是否足夠,因為「現在幸福感越高,或是對自己的正面態度越好,兒童自殺的機率就越低。」現在幸福感指兒童自己是否感到幸福;對自己的正面態度」則包含「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我覺得自己是有很多優點的人」、「別人做得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等兒童的自我評估。
以滿分100分來觀察,台灣兒童幸福感現在幸福感分數有 79 分,高於韓國兒童 74.9 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兒童「對自己的正與對自己有正面態度的分數,僅僅 65 分,遠低於韓國兒童 72.7 分。因此家長了解孩子的想法、心聲,進一步重視與他們的互動和教育相當重要。
「青少年自殺是結構性問題」民團籲 4 訴求改善
愛爾蘭嬰幼兒心理健康專家哈福特(Katherine Hartford)在 CRC 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指出,「自殺率上升非歸因於兒少個人,而是需針對更廣泛的結構性議題,包括學業壓力、霸凌及不當對待等而導致的心理不健康現象探討,才能對症下藥。」
為此,CRC 聯盟、台大中信兒家研究中心及台灣好鄰居協會共同提出 4 大訴求,希望政府單位從生活教材、師資培力校園預防、心理健康促進資源、培養個人復原力(Resilience)等方面出發,加以重視兒少心理健康。訴求詳情如下:
- 教育部提供有系統性、整合性的生活技能教材。
- 擴大師資培力,提升教師的敏感度,強化校園預防功能。
- 投入更多資源,包括少年自殺的社會結構、成因等相關研究,並強化公共心理健康預防工作。
- 跨部會合作,在校課程中應融入心理調適與溝通課程,培養個人復原力。
文/陳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