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在臨床上通常以患有 ADHD 會出現的行為去診斷,較缺乏能進一步判斷的客觀數據。為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研發能分析 ADHD 兒童活動數據的智能手錶,可輔助判斷兒童的活動量是否過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是兒童常見神經精神疾患,對孩子來說,患有 ADHD 帶來的困擾,多以行為與學習表現為主。目前的診斷除了看孩子是否出現 ADHD 主要症狀,還有醫師會談,會向父母、孩子本人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做評估。
ADHD 核心症狀以不專心、過動和衝動為主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IV)」,ADHD 主要的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衝動」,具體症狀如下:
注意力不集中
- 無法專注細節,或容易出現粗心錯誤。
- 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 看起來好像沒有在聽他人說話。
- 沒有辦法遵循指示,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
- 組織規劃工作及活動有困難。
- 對於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等需要持續動腦的工作表現出逃避、不願意、有困難的態度。
- 常常丟三落四,易弄丟工作上或活動需要的東西(如學校作業、鉛筆、書、工具、玩具)。
- 常於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
- 很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過動/衝動性
- 在座位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
- 在教室或是其他必須持續坐著的場合,會任意離開座位。
- 在不適當的場合,亂跑或爬高爬低。
- 很難安靜地玩或參與休閒活動。
- 總是一直在動或是像被馬達所驅動。
- 話很多。
- 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
- 在遊戲中或團體活動中,無法排隊或等待輪流。
- 打斷或干擾別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無倫是注意力缺損還是過動/衝動,只要 9 項中符合 6 項以上並持續 6 個月以上,就可能是患有 ADHD。而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指出,除了主要核心症狀的判斷,醫師也將藉由與父母、孩童本人的會談,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學校生活、與家人互動情形等狀況,才會診斷是否為 ADHD。
高醫大附設醫院推「智能手錶」,追蹤孩童活動狀況
由於症狀描述、會談過程難免加入家長或孩子的主觀想法,在主觀因素干擾下,可能出現過度診斷、診斷不足,甚至影響用藥的問題。為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結合了「陀螺儀」與「加速度計偵測器」的智能手錶,用以分析臨床表現為過動的 ADHD 兒童,其動作與活動量,並紀錄它們的活動強度和頻率。
該智能手錶平時會記錄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的活動量,可由家長或老師上傳至專門 APP。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說明,測試後發現,ADHD 兒童的活動量,只要大於正常孩童的 25% 至 35%,就可以判定為過動症。因此,若透過 ADHD 客觀診斷系統分析孩子平時活動數據,醫師在診斷、治療與後續追蹤上也更為方便。
輔助診斷 ADHD 智能手錶 5 大好處一次看
- 可以客觀分析孩童的活動量,避免主觀因數影響分析結果造成誤判。
- 與一般戴手錶的習慣完全相同,不會造成孩子額外負擔。
- 配戴時間充裕,因刻意行為而造成的誤差會降到最低。
- 配戴場域不必限制在醫院或特定地點。
- APP 安裝簡單,即使是家長、老師等非醫療專業人員,也能快速安裝與偵測。
在輔助診斷 ADHD 的方式上,過去一直缺少客觀數據去支持,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指出,如果醫師有了數據加以參考,不僅能有效避免誤判狀況;定期更新的數據,也能幫助醫師在後續治療上,思考如何調整用藥或增加其他治療方法,對孩子的治療效果也更佳。
文/陳韋彤、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精神疾病的大腦到底怎麼了?北榮研發人工智慧解析思覺失調症的腦內風暴
退化性關節炎只能開刀換人工關節?脂肪幹細胞治療成新選擇!